【深度解讀】
正確引導 讓孩子“淘而不壞”
讓花季沒有暴戾陰影
校園暴力事件在大學、中學乃至小學屢有發生,施暴手法也大同小異,往往在身體傷害的同時還有人格侮辱,甚至有人上網炫耀“戰果”。如何消除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還孩子們一個純凈的花季,家庭、學校、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青少年為何 如此暴戾?
校園暴力屢屢發生,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泉州市青年心理咨詢師協會會長葉彥琪分析,家庭是最早對孩子進行社會規范教育的,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首先與家庭的教育關系密切,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柔化心靈”的家庭教育缺位
現在獨生子女多,孩子個性、言行容易出現極端化,孩子們每個人都很有自信,但心理承受力差,唯我獨尊。
“如果家長對孩子愛不夠,孩子就不太懂得去關愛別人,就老是要通過欺負別人來顯示自己的本事。”葉彥琪稱,孩子從家長那得不到足夠的愛和溝通,就不懂得用恰當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如果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是暴力的,孩子就會默認別人對他的暴力,壓抑久了自己也會爆發。如果家長對孩子是民主的,能充分地溝通,遇事孩子就會和家長探討,學習父母處理問題的社交技巧。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教科書警示“教育”不夠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情緒不穩定,自我行為的把控力不足。有些孩子會隨身攜帶兇器,可能也不想用,只是用來嚇唬人,但是在被逼的情況下情緒控制不了行為就會產生嚴重后果。而學校教育對此就要加強警示,讓孩子意識到暴力行為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
同時,有些孩子在班級里得不到認同和愛,心理就會空虛,就需要拉幫結派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和存在感。“所以要強調建立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孩子被班級所接納,就會學會互相關愛,為他人著想,就有力量去處理問題,不一定要用過激行為來應對。”
而在知識學習上,教科書上對暴力的警示教育關注還不多。
影視和游戲的連鎖反應
正處于身心成長期的青少年學生對于環境既有很強的依賴性又缺乏足夠的辨別和抵抗能力,所以面對不同的環境,他們很大程度上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現代很多影視作品和游戲中暴力元素盛行,不太明事理的孩子把現實和虛擬世界混淆在一起,恐怖、暴力、廝殺占了很大一部分。
很多行為只要看就能習得,許多孩子也就是在接觸這些之后學會,在特定情形下就發酵迸發出來。而有的學生為了滿足玩游戲的愿望,不顧一切地勒索低年級學生的錢財,如果得不到錢,就實施暴力行為。
孩子在遭遇暴力事件后,就會缺乏安全感,變得沉默、內向,容易走極端,產生對人群的不信任和隔絕,而目睹過校園暴力的孩子也會模仿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用什么消除暴戾的種子?
華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北嬰認為,校園暴力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不必夸大化,我們要認識清楚,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肖北嬰認為,學校方面要多關注孩子的身心狀態,可以允許孩子“淘而不壞”。淘氣的孩子有想象力、興趣廣泛,但不拘泥于規則,教育在保留孩子好奇、天真等天性的同時,加強引導,讓淘氣變得可以被接納,不對別人和社會造成影響和傷害就好。
家庭方面要避免暴力,日常生活上家長要對孩子接觸網絡游戲和互聯網信息等加以控制和引導。社會上對暴力行為要持批評態度,對孩子的暴力信息傳播要掌握尺度。
讓孩子們懂得熱愛生命
“學生如果懂得熱愛生命,有健康陽光的心態,就能遠離校園暴力。”培元中學校長楊一彪介紹,多年來,學校都很注重學生心理教育,成立心理(生命)教育中心,與以往大家所認識的校園心理咨詢中心不同,它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更重在預防,而不是等出現心理問題了再去做心理干預指導。
“心理教育關注的是全體學生,也融入體驗式教育。”楊校長說,作為學生從生理上講他們精力旺盛,給他們提供多元化的活動去參與,有效釋放他們的精力,讓孩子能量有效宣泄,也讓他們從中學會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熱愛和珍視,保持一個健康和陽光的心態。“讓所有學生感受到在學校的生活是快樂的,就算有學業上的壓力他也能有效應對,也學會尊重他人,不去做過激的行為。”
預防與懲戒應“雙管齊下”
福建瀛坤律所孫洪良律師表示,目前校園暴力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校外不法勢力對在校學生實施暴力,二是學生間相互實施暴力,三是師生間實施暴力。
結合本案,吳某發和張某等三人的行為符合校園暴力行為的條件,且已經構成刑事犯罪。
鑒于此,雖然校園暴力的直接危害通常也難與社會上的嚴重刑事犯罪相提并論,但無論是從實現社會治安的長效綜合治理,還是對國家未來負責的角度出發,公安部門都應積極協同學校、家長,進一步加大對校園內外治安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學校是安全工作的責任主體,保證學生安全是校長和教師的天職。為了使學校承擔起維護學生安全的職責,至關重要的是要進一步明確學校安全工作是各級各類學校的基本責任。
不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華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北嬰表示,對于學生如何自護自救,遠離暴力,首先應該告訴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沉著冷靜。采取迂回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其次,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順從對方的話,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
第三,教育孩子上下學盡可能結伴而行。給孩子的穿戴用品盡量低調,不要過于招搖。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
“恐怖小子” 改邪歸正
【相關鏈接】
2007年,一名曾是校園暴力施暴者的美國人,成為打擊校園暴力的使者。
厄爾·考夫曼,原是一個文身藝術家,現是打擊校園暴力的著名使者。10年來,他將和諧共處、消滅校園暴力的信息傳播到大西洋兩岸的100多萬學生中間。考夫曼1998年改名為“恐怖小子”,開始到監獄和警察局等處宣傳積極的人生觀。2006年,他受邀來到英國北部。“恐怖小子”請學生在黑板上寫下對校園暴力的理解,并問有多少人曾受傷害,最后所有孩子都舉手承認。“恐怖小子”教學生如何看待暴力現象,還引導每個學生都承諾7天7夜不說別人壞話,也不喊同學外號。
德國推廣
善良教育
德國采用善良教育的方式防止校園暴力。他們主張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很多父母都會特意送給孩子小狗、小金魚做禮物;幼兒園也會養很多的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飼養和照顧,家長和老師要求他們一方面與小動物一起游戲,一方面學會細致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小者,從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做起。(記者 張金華 許奕梅 林書修 吳水保 李心雨 莊麗祥 實習生 蘇景宏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