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溪田園風光項目區。記者秦越攝
推進新型城鎮化
打造高品質Ⅱ型大城市
位列Ⅱ型大城市,去年年底,晉江成為全國縣域中的一匹“黑馬”。
人口聚集造就大城市,但是城市“提格升級”靠的并非“人海戰術”,背后不僅要有產業基礎、經濟實力作支撐,也須城市配套、人居環境等要素共同加持。
曾幾何時,“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是晉江給人們的印象。相比持續領跑全省的經濟體量,晉江的城市建設明顯跟不上其發展步伐。
正確處理好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過去十年,晉江的城鄉面貌在陣痛中發生蝶變,脫胎換骨。
在梅嶺街道桂山社區桂華苑小區,今年60多歲的莊志華漫步在花園式的小區中庭。回憶起以前的生活,他很是感慨,“那時的桂山‘既不像城,也不像村’。每次外地的親朋來訪,都笑話我們這里是城鄉接合部。就連社區的厝邊也沒幾個人覺得自己是城里人。”
十年來,隨著城市更新改造,桂山社區新建安置房40多萬平方米,3000多名居民搬進現代化小區,享受宜居的生活環境。用莊志華的話說,“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改造前,莊志華一家九口人同住在自建的民房里,家里的9間店面每月租金收益不足萬元。改造后,莊志華置換了4套套房和幾間店面,店面每月能帶來近4萬元的租金收入,全家人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帶給桂山的,還有四通八達的城市路網、高端的商貿旅游配套,以及持續優化的教育、醫療、文化等民生配套。
今日的桂山,以世紀大道、塘岸街、湖光路、梅園路為軸,著力發展第三產業,樓宇經濟蓬勃發展,居民安居樂業,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一座城市帶來的獲得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今的晉江,藍天白云相伴,空氣質量優良率100%,城市“氣”質優已成為一種常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9.98%,25個市級公園、143個鎮村公園成為市民日常休憩的好去處。
進入發展新階段,區域間發展競爭更加激烈,對于提高城市品質、增強城市承載力、提升城市能級、打造城市品牌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晉江沒有停步,16個組團片區更新改造,六大新增長區域建設逐步推進。
今年,加快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晉江區域建設,成為晉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及重塑城市空間的重大機遇。
在搶灘布局新領域新賽道的同時,晉江進一步推動“強主城、優輔城”,以重點片區為載體,促進區域連片發展,帶動整體成勢。
今年6月,晉東新區土拍熱潮不斷,兩宗優質地塊接連觸頂成交;另一邊,總投資20億元的上海六院福建醫院(福建和敏醫院)建設也在緊鑼密鼓推進。
在泉州“一灣兩翼三帶”城市空間總體布局下,晉東新區環灣向灣,堅持規劃引領,以空間重構為抓手,統籌新老鎮區協同發展。在騰挪空間的同時,疏解廠居混雜問題,完善功能配套,帶動產業升級,提升城鎮品質。
推動新區發展,為晉江城市建設帶來發展良機。今年來,按照“百平方公里集聚百萬人口”規模標準,晉江以“規劃+片區+體系”為實施路徑,加快晉東新區、科創新區、高鐵新區、紫帽片區、梅嶺中片區、池峰路南延片區等項目規劃建設,推動城市功能集聚、業態提升、連片發展。
在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大局中扛旗領跑,晉江并沒有囿于“一城一域”。十年來,晉江全面融入閩西南、泉州環灣,借勢提質,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
作為福州、廈門“一小時生活圈”和廈漳泉“半小時交通圈”的重要交通設施,位于永和鎮坂頭村的福廈高鐵泉州南站正以嶄新面貌靜候四方來客。
不遠處,便是梧林立交互通。作為全市最大的互通,梧林立交互通串起了高鐵片區的三條干線,包括泉州市二重環灣快速路晉江段、晉江東部城市快速通道一期工程、晉江南高速出口連接線延伸段工程。
眼下,福廈高鐵泉州南站通車運營進入倒計時,配套交通路網、安置房、學校等項目建設頻頻取得新進展。搭乘高鐵“快車”,高鐵新區雛形顯現。未來,環灣快速路網體系將日趨完善,進一步保障高鐵站實現車流快速通達、人流快速集散,切實增強各城區道路網絡聯系的通達性。
城市不斷蛻變,是人民的需求,也是產業發展的需求。
田、林、水、村,走進晉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園風光項目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如詩如畫。
請來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王澍教授主筆規劃設計,融土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人居環境整治于一體,將這片曾經污水橫流、土地棄耕、房屋散亂的區域,改造成宜耕、宜居、宜游的“都市田園綜合體”。總投資約22億元的項目,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做成了令人驚喜的產業新形態、城市新名片。
田野周邊,組團式分布著閩南特色的現代民居,一些村民正在為即將開業的飲品店、餐館忙碌著……村民有了多種收入,市民在這里觀光休閑,綠意之中生機盎然。
把最好的地塊留給民生,晉江一向如此,但要做到并非易事。當前,晉江土地開發強度已觸“天花板”,而土地利用效率卻不高。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晉江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土地開發強度已達49%,工業用地的容積率卻只有1.07,工業用地緊缺與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增容量不增用地”,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晉江結合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舉全市之力推進綜合產業園區建設,踏上園區進化的必由之路。
為什么這么做?原因很簡單,通過園區標準化建設,盤活低效用地,按照2.0的容積率提升目標,晉江市工業園區有望釋放近3萬畝土地空間。
綜合產業園區的嬗變,在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工業園)上演。日前,該園區2號區塊項目填海竣工海域使用獲福建省自然資源廳驗收,實現了晉江歷史上圍填海項目填海竣工驗收“零”的突破,將釋放約505畝的“沉睡土地”。
“冷”的土地“熱”起來。8月3日,晉江新智造產業園招商進度達到100%,且入駐企業均為規上企業,其中50%來自晉江市域外。
在晉江,園區標準化建設和開放招商相輔相成,一個筑巢、一個引鳳。隨著晉江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不斷推進,逐步釋放出產業“強磁吸力”的新優勢。
除了重塑城市空間,留住城市基因也為城市建設帶來發展良機。
梧林傳統村落里,市民在落日余暉下漫步,清新、寧靜、和諧之美映入眼簾;青石板、古大厝、番仔樓,徜徉在保存完整的百年古建筑群里,時光仿佛慢了下來。
在閩南風情館,隨著陣陣鑼鼓聲起,布袋戲手藝人陳國成演繹起《大名府》等劇目的精彩選段。光看演出還不過癮,市民游客紛紛套上布袋木偶,學習體驗木偶戲技藝,沉浸式感受閩南“非遺”文化的魅力。
如今,這座記載歷史的村落,不僅保有鄉愁,還獲得全新生機,“活”了起來。
歷史是城市的記憶。這些年來,晉江注重把城市更新改造與文化傳承發展相結合,在城市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守護城市的根、文化的魂。梧林傳統村落如此,五店市傳統街區更是如此,讓市民生活有品質、精神更富足。
現在的晉江,碧水藍天綠地逐漸成為城市新的靚麗名片,文明文化也成為城市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這些年來,晉江扎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建成第二體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文化中心等一大批文體設施,打造五店市傳統街區、梧林傳統村落等一批閩南文化“活樣本”,安平橋、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成功列入世遺名錄,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