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幸存者中51%死于癌癥,而49%死于非癌的其他疾病。”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流行病系助理教授和弗吉尼亞醫學院梅西癌癥中心副研究員寧毅博士,在2012年美國癌癥研究學會(AACR)年會(3月31日~4月4日)中發布了最新研究結果。 所謂癌癥幸存者是指參與調查的所有診斷為有癌癥的目前還活著的人(不包括皮膚癌),無論癌癥病情是否受到控制。在非癌癥死亡的原因中,首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寧毅的團隊評估了1807例曾參與美國國民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研究的癌癥幸存者。研究組中最常見的癌癥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宮癌、肺癌和大腸癌。
最初NHANES調查的時候,有的調查對象存在一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研究人員隨訪患者18年。在研究過程中死亡的776個癌癥患者中。51%死于癌癥,49%死于其他原因。非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
研究人員發現,癌癥患者活得越長,就越有可能死于其他疾病:癌癥確診后,五年內32.8%死于其他疾病,20年后62.7%死于其他疾病。“隨著近一半的癌癥患者因其他原因死亡,醫生和患者必須改善管理這些風險的努力。”寧毅說,“癌癥檢測后,醫生和癌癥患者較少關注其他疾病和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
寧毅說:“我們不應該因為我們對癌癥的重點治療,而忽略其他慢性疾病,忽視整體的健康。”
據美國癌癥研究學會網站左嬌蕾綜合
相關閱讀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每年190萬人死于癌癥
健康時報記者白軼南
我國每年新發癌癥280萬,死于癌癥190萬,每死亡5人中有1人死于癌癥,而10年后這個數字將上升到每年新發癌癥380萬,死于癌癥將超過270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用數字總結了我國癌癥的現狀。
中國癌癥患者死亡率相對較高,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增加;另一方面是發現患病時間較晚。如果發現早,癌癥是可以治療的;到晚期不僅效果不佳且費用昂貴,因此每年要做1次防癌體檢。
作為亞洲最大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年內有望掛牌國家癌癥中心,其主要工作是完善我國腫瘤登記報告系統,全方位了解各癌種的發病和死亡情況等。
慈銘發布十年體檢分析數據——每天查出一例癌癥
3月28日,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十周年慶典在北京慈銘奧亞醫療會所舉行。會上慈銘發布了10年健康體檢的分析數據。
歷經10年,慈銘集團檢出腫瘤13727人,平均每天查出一個癌癥患者,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都在早期。
中國城市健康大調查的首席專家于世北教授表示,慈銘10年的健康體檢數據顯示,我國居民18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1.7%,與2009年國家20%的調查結果近似,以此推算,全國慢性病人數約2.8億。研究表明,把1元錢花在預防上,可以節省8.59元藥費和100元的搶救費、誤工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