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房產網訊5月31日,位于泉州城市新區的首個商業綜合體——中駿·世界城正式開業,引發全城關注。開業當天,來自泉州四面八方的消費者涌現世界城,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世界城的開業,成為泉州向東城市擴張“城熟”最好的注腳。同樣,位于東海板塊的東海灣太古廣場,正為開業做最后的沖刺。據悉,太古廣場一期將于第三季度開業。
這只是序幕的拉開,以此為起點,在未來兩到三年里,城東、東海、橋南等泉州各大新城主力商業項目將陸續開業運營。一場綜合體“群起”背后的城市格局之變正在發生。
綜合體“群起”背后泉州城市迎來裂變期
一座城市綜合體開發生長記,是見證一座城市快速生長變化最直觀的感受。
如果把新華都百貨作為泉州大商業時代的開篇。在十多年快速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一站式購物中心開始進入泉州市民的視野。直至2011年,浦西萬達廣場的出現,其以代言城市繁榮的雄心,“進化”泉州商業綜合體,如今,萬達廣場已經成為泉州城市繁榮的標志。
時間往前倒回至2008年,一場浩大的泉州新城開發進行曲正式拉開。隨著泉州環灣都市核心區建設號角的吹響,泉州各大新城高起點規劃建設,城東—洛江板塊、東海板塊、橋南、濱江商務區、江南板塊、北峰—豐州板塊、臺商投資區引發實力房企爭逐,商業巨頭紛紛布局,泉州大城骨架由此得以展開。
經過多年開發,如今多個新城不斷吸引購房者安家落戶,一些商業綜合體開始進入實質投入使用階段。這其中,尤以中駿·世界城正式開業,正式宣告了城東板塊進入“城熟”階段。而接下來的7月份,備受矚目的東海灣廣場也將正式登臺亮相,其著力打造的泉州首個美式兒童職業體驗樂園——成長灣也將同期開放。
這僅僅是綜合體四面開花的序曲。在城東,華大泰禾廣場、潤柏大都會、星光耀廣場陸續動工建設;在橋南,百捷中央公園即將落成;在江南新天城市廣場、中駿商城陸續跟進開發;在東海,東海灣·太古廣場、東海泰禾廣場等迅速推進……眾多綜合體開發建設,正成為推動泉州新城快速繁榮的重要力量,泉州城市正從一城中心邁向多城中心的商業新格局。
綜合體之爭下的拷問更考驗房企實力和耐力
如果說前十年泉州綜合體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現如今泉州綜合體四面開花,不由讓人心生疑問:究竟泉州能容納多少個綜合體?綜合體之爭勝者靠的是什么?
東海開發商業運營負責人徐建竹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通常人均零售商業面積標準來算,0.8~1.5平方米為區間,輻射范圍在3公里以內范圍。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當下泉州城市綜合體開發面積,顯然已經超出很多。除此之外,一個綜合體的成功,至少需要三年的沉淀期,這需要大量自有資金的不斷投入,顯然綜合體開發不是誰都能做得了的。
徐建竹表示,做城市綜合體,開發商需要相當強的資金實力及操盤智慧,未來泉州城市綜合體的競爭,比拼的是實力和耐力。
“城市化進程加快為城市綜合體開發帶來新機,但我不贊同房企蜂擁進入。”寶德地產總經理林平凡說道,反觀當前的泉州綜合體開發,顯然有點過熱,從蜂擁而上到洗牌變化,城市綜合體本身的發展,也會經歷“強”淘汰“弱”的階段。
多綜合體開發下的模式之辯遵循“因需而生,因地制宜”
眾多綜合體不斷涌現,我們不禁有一個問題需要問:我們的商業設施為誰服務?如何走出“飽和論”下的競爭困局?
林平凡表示,不管是商業綜合體還是專業市場,都應遵循“因需而生,因地制宜”。首先商業綜合體地產開發不應照搬復制,要根據區域特性進行開發;其次,綜合體開發一定要滿足區域總體消費水平和消費需求;另外,成功的綜合體需要長期的運營,這就不能有操之過急的心態,在運營方面就要先去“泡沫化”,不要一開始就把價格定得過高,租戶沒錢賺,后續經營就會出現問題。
“越是扎堆,越要考慮差異和特色。”泉州市勘察設計與科技協會秘書長王啟生表示,商業地產并不是坐擁核心地段就能一勞永逸,在商業地產運營過程中,即便擁有最優質的地段也有10%的失敗率,而在地段較差的區域,若規劃得當,也還有成功的可能性。這其中,如何找準自身的定位做項目顯得非常重要。
徐建竹舉例說道,東海灣商業項目,首先引進的是“中國首家美式兒童社會體驗公園”成長灣,3萬多平方米的“福建兒童主題第一MALL”東海灣“家”年華廣場預計7月開業。東海灣商業項目規劃了6萬多平方米的新華都東海灣生活廣場,預計2014年9月開業。此外,東海開發很早就預見到商業有序布局的重要性,并以整個東海大街+商業廣場的立體商業體系去規劃,“通過自持沿街商業合理規劃業態,與商業廣場形成商業業態互補,做到業態分布合理又架構齊全,真正實現區域的一站式購物消費體驗中心。”徐建竹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