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房價降下來,不僅為購房者所期,也為政府所想。因此,各式調控政策、措施出爐,其中就有一項——保障房。
毋庸置疑,保障房建設的目的是為了平抑房價。的確,增加供給,讓更多對房子有需求但無法承擔高房價的人實現家的夢想,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降價作用。然而,夢想與現實總有一定距離。面對越來越多的地王,又怎能期許降價的真正落地呢?你會發現,地方政府出讓的土地金真正落實到保障房建設其實并不多,但保障房建設任務也必須完成。
因此,不少地塊在出讓時,相關部門都未增加一定限制條件,比如要回購多少面積的住宅、商鋪或者車位,這個比例甚至占到允許最大總建面積的一半,這還不包括代建學校、公園之類的。這也就是意味著,不少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將保障房轉嫁給了開發商,側面提高了房價。
開發商拿地一旦加上配建保障房等附加條件時,其為了解決公攤項目過多問題,將公攤成本融入商品房銷售價格中,也就是理所當然了。一旦開發商開發成本過高,又怎能期待他們在產品定價時走“價廉”路線呢?
比如,今年的2月5日,力標集團以6.98億元的總價、2770元/平的樓面價競得了泉州市中心黃金地塊2012-29號溫陵商貿城地塊。若僅從成交的樓面價來看,在那樣一個黃金位置,不到3000元/平的樓面價并非離譜,但對于未來該項目的最終單價,業界普遍認為將在2萬元以上,甚至于更高。
實際上,該地塊在2012年12月17日就已進行了第一次出讓,但卻在經過了3輪流拍后的第四次土拍會上才得以成功出讓,究其原因則在于拿地條件苛刻,而這也就是本文一直提到的配建保障房原因造成的。
按規定2012—29號地塊的競得人必須建設安置房,并需簽訂協議滿足住宅、店面、辦公共超過12.6萬平的回購面積以及300位車位的回購(總計回購面積超過地塊允許的最大總建面積的一半)。
因此,當面對最初的解決方法效果有可能背道而馳時,各方應該及時反思,什么樣的方式對購房者才是最好,如何執行才能實現最初的目的。
備注: 2012-29號地塊處泉州城市居住地塊中心,交通便利,周邊配套有豐澤廣場、新華都、湖心商業街、市郵政局、溫陵醫院、兒童醫院、泉州五中、AGOGO KTV、美食街等,坐享生活王國。周邊兩大公園——釋雅山、東湖公園,據了解和該地塊相近的泉州星湖雅苑在2011年開盤時均價就已達12000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