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才流通的渠道,中國高校要借鑒美國的終身教職制度就無法真正取其所長,也無法真正使這一制度在中國實施。
近期以來,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遭調崗”事件在網上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據報道,方老師在外文系通過述職答辯,但因為之前簽訂合同中規定“就職9年未晉升職稱的老師必須離職”。因此,從2004年起任講師的方艷華因為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而被調為職員崗。
在人們對此事的熱議中,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第一,源自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終身教職制度的“非升即走”,是否應該加以調整?第二,對高校教師,特別是一流大學的教師而言,在評價教師的過程中,應該更看重教師的科研水平還是教學水平?在筆者看來,該事件的焦點一言以蔽之,事關“制度”問題。
終身教職vs教職終身
在美國的終身教職制度中,其實并無“非升即走”這一術語。但這四個字,無疑又是比較準確地描繪出了終身教職制度的核心。
在美國,所謂“終身教職”是高校給予教師的一份具有高級學術職稱的合同,其最大特點,或者說合同人最大的受益點在于,沒有正當的原因,高校無法終止這份合同。美國大學一般將教職分為三個等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在絕大部分高校,到副教授階段是個檻兒。雖然副教授也被稱作“高級學術職稱”,一般也會給予終身教職,但未來何時能夠晉升正教授,各校情況就不盡相同了。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進入美國高校,并不意味著你就已經獲得了終身教職,而是說你不過是具備了這樣的資格而已。當然,對于進入高校任教的人來說,獲得這樣的資格并不容易,自然會努力工作去爭取得到這樣的一份合同,從而進入到“保險箱”中。
由此,我們就需要了解與終身教職制度密切相關、也是在西方學術界非常流行的觀念——publish or perish。所謂“publish or perish”,是指作為高校教師或學者,不出版學術著作、不發表學術論文即意味著自取滅亡。這個術語的誕生,緣起于學術界對學者的一種壓力,即要他們持續不斷地發表學術成果。唯有如此,才能保留其職位或者得以提升。這樣的理念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為學術界相信,唯有不斷發表學術成果才能證明一個人的學術才能,而這是為數不多的衡量一個學者水平的方法之一。正因為如此,即使是在西方如美國高校,人們也普遍認為,一位教師如果只專注于教學或者從事一些與發表學術成果無關的活動,往往很難獲得終身教職。
反觀國內,如果對中國高校的人事制度稍微有所了解,我們就可以說,雖然我們與美國的終身教職不同,但中國的教師實際上是屬于“教職終身”,即從入教職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是進入“終身制”了。換句話說,只要教師自己不提出辭職,一所高校就其人事制度來說,是很難讓一位教師離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高校的教師,早就是終身制了。近十年來,清華、北大等國內一流高校都在嘗試著試圖突破中國式的教職終身制的桎梏。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這樣的嘗試都是值得稱道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