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日前,南京市教育與學習型城市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南京市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市民提供充裕的學習資源、充分的學習機會。今后,市民不出社區就能讀大學,每個人都可在“學分銀行”積累學分,達到一定的學分就能獲得學歷的認定。
近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曹勁松對會上下發的《加快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進行了詳細解讀。曹勁松用甘地名言來形容他對終身教育的理解:“要活,就要像明天你會死去一般活著;要學習,就要像你會永遠活著一般學習。”
市民可成為不入學籍的“大學生”
【亮點】企業、社會共同參與,以在寧高校為辦學主體,以非學歷繼續教育為重點,建立適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高等學校繼續教育體系。鼓勵在寧普通高校圍繞南京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轉移,科學設置學歷繼續教育招生專業,開發適應不同層次需要的非學歷繼續教育項目。
【解讀】南京有3個大學集聚區、50多所高校,這是非常珍貴的教育資源。每所高校都有很多“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資源,比如圖書館、體育場、各類專業展覽館等公共設施,還有各類專業的知識講座。目前,南京正在推動這些資源向市民免費開放。將來,南京市民不僅可到高校報告廳聽講座、到圖書館看書,有感興趣的課程還可以進教室旁聽,成為不入學籍的“大學生”。
前期,南京在高校的調研顯示,很多高校表示非常愿意開放教育教學資源,與市民有更多的互動。市民進高校,怎樣才能不影響校園教學秩序?如何調動高校開放的積極性?下一步,南京將聯合高校,制定具體的開放細則。同時還會制定鼓勵政策調動高校的積極性,比如出具社會責任報告,提升高校美譽度。
網上選老師,也可網上選課程
【亮點】普及社區教育,以市社區大學、區社區學院、街(鎮)社區(成人)教育中心、社區(村)居民學校為主平臺,以社會(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為補充,形成全市四級社區教育網絡,滿足各類居民學習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
【解讀】社區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載體,市民可在這里永遠學下去。這是未來南京社區教育的方向。目前,南京只有電大的繼續教育已拓展到社區。我市將根據社區的規模、教育資源和其他條件,擴大社區教育的規模,更多的高校將加入進來,市民在社區就可上大學。社區大學所開的課程將會根據市民的需要來設立。除了聘請的老師,還將組織高校的博士、教授、專家和教育機構的老師等知識精英到社區當教師志愿者,為居民授課。
除了社區大學的覆蓋,南京還將建立“南京市民終身學習遠程服務中心”和市、區兩級“學習型城市建設網站”,市民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和手機等方式登錄系統遠程學習。學生可以在網上選老師,網上選課程,既有專業學歷課程,也有興趣培訓課程。
“學分銀行”積滿學分可換取學歷
【亮點】快速建立“學分銀行”制度,設立市民學習賬戶,制定個人學分積累、轉換和認證辦法,促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信息查詢和互相認證、銜接、轉化;制定實施“教育支票”或“學習資源券”等資源分配模式,推進市民“自由”學習與“公平”學習。
【解讀】在“學分銀行”,每個市民都可注冊自己的賬戶。這里有一批高校開放課堂,采取的是寬進嚴出、彈性年限和自選課程的成人入學模式,市民可在提供的開放課程中選擇不同的課。考試合格,拿到學分,學分銀行會有記錄。達到一定學分后,經過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定,可獲得認可的相應學歷。
南京還計劃在向社會教育機構募集“教育支票”的基礎上,向市民發放“學習資源券”,市民可憑“學習資源券”有選擇地自主學習。比如,某教學機構愿意拿出100個學額的“教育支票”,為市民提供一段時間的免費課程,政府就可用“學習資源券”的形式把該教學機構的課程發給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