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位置,如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位置一樣,說起來重要,誰都離不開,但處在社會邊緣,地位不高。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學生,沒有幾個首選報考職業教育院校的。”今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會議分組審議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時,劉振偉委員發言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今天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做執法檢查報告時表示,目前約三分之一省(區、市)尚未落實“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的法定要求。有的地方雖制定了標準,但水平偏低;有的地方中職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執行不到位,省級財政只承擔省屬職業院校的撥款,經濟基礎薄弱地區落實情況存在較大差距。
破除狹隘成才意識
教師隊伍建設仍是當前發展職業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教師編制不足、有編不補。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文化基礎課教師多,專業技術課教師緊缺。
執法檢查報告指出,職業教育觀念滯后,直接影響職業教育法的貫徹落實和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配備普遍低于普通學校,許多地方把職業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錄取;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雖高,但就業質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這些問題助長了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報告建議,切實樹立“三破三立”的觀念,即破除鄙薄職業技術教育偏見,樹立普教職教同等重要的觀念;破除輕視職業技能的思想,樹立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觀念;破除狹隘的成才意識,樹立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加大對職業教育法的宣傳力度。
原標題:職業教育如何與普通教育平起平坐:需破除成才意識
建立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定期表彰制度
在分組審議中,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應該建立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定期表彰制度,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技術勞動者的報酬,使能工巧匠獲得應有尊重和待遇;盡快修改不適當的、唯學歷要求的相關政策文件,清理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晉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規定,建立平等就業就學、職業成長的通道。
列席審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李晉表示,今后10年,國家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然而一邊是國家迫切需要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另一邊卻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看低一等”。比如,中職學校畢業生沒有資格報考公務員,不能在大城市落戶,技工院校畢業生學歷不被社會認可,職業學校畢業生繼續深造難,而且在專業選擇上有嚴格限制等。
李晉建議,通過建立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構建以職業學校、企業和培訓機構為載體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完善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到高級技師的培養鏈條,推進技能專家工作室建設,開展杰出(優秀)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圍。改善技能人才待遇,規定企業在員工招錄、崗位待遇、職務升遷等方面,對技能人才與學歷人員實行同等政策。建立與職工技能水平和貢獻掛鉤的晉級增資制度,為技能人才成長鋪平道路,從而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
暢通各層次職業教育縱向銜接通道
目前,中高職雖同屬職業教育,但專業目錄不統一,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遞進關系。招生政策方面,我國高職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學生為主,中職升學招收指標占比不足15%。這樣產生的結果是,每個層次的職業教育往往都成了“終結式”教育,這對職教學生不公平,也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銜接、培養。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打通人才培養“立交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總體規模有限,各層次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育過程、監督管理等方面也缺乏統籌安排。委員們建議,通過職業教育法修改,引領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暢通各層次職業教育縱向銜接的上升通道,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職教學生創造升學成長的均等機會。
“目前在我國學制體系中,普通教育比較強勢,職業教育相對被邊緣化。職業教育在部分西方國家已經發展到博士層次,我國臺灣地區也形成了中職、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一體化的職業教育層次和較為完善的高等技術教育體系。因此,建議我國職業教育要建立中專、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體系,并在職業教育法中予以體現。 ”韓曉武委員表示。
企業舉辦職業教育政府要補貼
職業教育法規定,企業可以舉辦職業教育,應當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和教師實習。但執法檢查報告指出,校企合作中沒有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好處”,尚未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利益共同體,致使企業辦學和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不足。
“校企合作喊了近20年,沒有根本性突破。問題就在于企業要經營、要納稅,把辦教育的事情交給它,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李連寧委員提出,“對接受職業實習的企業,政府要給予相應的補貼。”
趙少華委員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應當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執法檢查報告中強調要提高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水平,政府有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韓曉武建議,以就業為導向提高辦學質量,讓學生掌握一技之能,應發揮企業辦學的主體作用,重視行業參與和指導作用,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支持企業舉辦職業院校或實訓基地,探索實行“學校+企業+實訓基地”的培養模式,鼓勵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工一體化,實現職業教育和企業發展的雙贏。記者 王亦君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