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名片
車思超,泉州科技中學校長,上任一年來,頂住壓力,堅持按教育規律辦學,帶領科技中學走出一條特色辦學路。
又到一年暑假時,當學生、老師相繼放假的同時,校長的身影在這個時節越發忙碌起來——暑假不僅是招生的重要時段,也是新學期工作的準備階段,作為一校之長,在這個時節,沒有休息的權利。
“當老師時,只要對自己課堂上100來個學生負責就好;當校長了,要對全校2000多名師生負責,權力或許大了,但壓力和責任更大了!”在泉州科技中學校長辦公室,校長車思超一面回答家長的咨詢電話,一面批復學校的報告,間或還要接待上門的師生。
從2010年暑假調任泉州科技中學校長以來,車思超已經在校長任上一年了。這一年來,這位年輕的校長,以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帶領泉州科技中學走出一條特別之路。
辦學校不能淹沒在同質化里
記者:校長您好!在我印象中,您是去年暑假出任科技中學校長的,上任一年來感受如何?
車思超: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校長不容易,當民辦校的校長更不容易,用學生的話來形容就是“鴨梨(壓力)”很大,一直在負重前行中。
記者:為什么這么形容呢?
車思超:因為作為民辦校,我們沒法靠“天”吃飯,只能自力更生。比如招生,公辦校初中可以劃片招生、電腦派位,可能不費什么力就招到學生,而民辦校要考慮如何打響品牌、辦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優秀學生。
對一個民辦校校長而言,生源的數量和質量是身上的第一道緊箍咒,也是讓我最感到壓力的一面。
記者:但從這幾年學校辦學情況看,學校招生很不錯,我了解到現在學校不僅在校生數超過2000人,而且寄宿生的規模也是全市第一,這是不是您在居安思危?
車思超:應該說我們始終有憂患意識,雖然學校這幾年招生形勢不錯,但辦學校不能淹沒在同質化的學校里,怎么辦出特色,讓家長、學生鮮明地知道這是一所什么樣的學校,這很重要。
比如應試教育,現在中心市區民辦中學已經形成“三國演義”的態勢,我們如果硬要“殺”進去,把“三國演義”變成“四方爭霸”,并不是不行,但更可能是形成惡性循環,大家都去拼中高考、去拼學科競賽,最終買單的還是學生,培養出來的可能都只是應試高手。
要讓學生有事可做、有東西可學
記者:您提到特色,也提到生源,作為校長,您怎么看待這二者?
車思超:很簡單,有特色的學校才有生命力,才能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對學生來說,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的學校,一個學校在定位時首先就要考慮自己的辦學特色。
記者:您上任一年來,科技中學又是怎么做的呢?
車思超:我來科技中學這一年來,走了外面很多學校,也和泉州的民辦中學做了一一比對,在全校推行了三大措施。
首先,在學校管理方面,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因為中心市區以外的家長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享有市區文化中心的優勢,希望學校能為孩子提供安全、純凈的學習環境。
其次,在學生層面,我們著力抓好校園文化建設,辦好學生社團。學校有文化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還有一個宿舍文化節,搞宿舍美化大賽、疊被子比賽、舍歌比拼,很特別對吧?小小一個宿舍節,不僅培養學生自立自理能力、與人協作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集體觀。一年“四節”外,還成立了學生通訊社、話劇社、文學社和音樂、書法、美術、舞蹈等二十多個社團。這樣,除學科興趣小組之外,學生可以自己作主編報辦報,還有二十多種社團可供選擇,在校內就有很多東西可學。
再者,在教師層面,我們推出導師制,每個宿舍都有專門的導師,學生生活有困難了、學習有困惑了、心理上有疑慮了,都有導師主動上門提供幫助。學生可以給自己的導師“打分”,分數高低將直接影響到他的師德考核結果。
推行一年來,在封閉式的管理下,校園風氣改變了,學生在學校里有事可做、有事愿意做、有事樂意去做,家長也很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校園里充滿人文關懷——科技中學的特色逐步形成。作為校長,這也是我很樂意看到的一面。
民主+包容 讓學生人格、志向成長
記者:實行全封閉、推行導師制、開辦學生社團。從學校、家長的角度來看,學校管理嚴格了,校園生活豐富了。從學生的角度看,會不會難以接受?
車思超:學校的這些改變,并不是說學生就只是被動的承受者。我的觀點是,要讓學生在三年里主動安排自己的人生,參與學校的管理。那么老師也好、學校領導也好,都不該高高在上,應該既是學生的領路人,也是學生的朋友、伙伴。讓學生想說心理話的時候、想對學校提意見的時候,都可以找老師、找校長。
我就經常被學生“抓”去干活,學生說學校食堂管理哪里有漏洞,校長你能不能處理下;藝術節還可以增設哪些項目,校長你能不能協調下……到現在,走在學校里,經常都有學生半路攔下我,要咨詢問題或者是要提出意見,我覺得這其實很好,校長的態度對打破師生隔閡、達到溝通很關鍵。
記者:聽您的意思,辦學校應該民主而包容?
車思超:是的,我希望科技中學能成為一所懂得教育、懂得人文關懷,民主而包容的特色中學,讓學生也成為學校的管理者,無論是日常管理還是課堂教學,學生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來探討,只要有益的,都可以大膽采用。
像我們的校訓“明理明智,至真至誠”,就是全校師生從校內征集的400多條建議中選出12條建議會集而成的,這12條建議由6個老師、6個學生提出,凝聚了師生對學校最美好的愿望。
記者:感覺您的辦學思想和風格,和時下許多中學都有不同,家長、老師和學生能理解嗎?
車思超:老師和學生很認可,因為我看重的,并不是學生進入科技中學后,成績從80分提到90分的這種進步,我更希望學生進校后,在品質、思想、精神風貌上都能有提高和改變。家長或許一開始有擔心,但孩子進校后的進步是實實在在的,應該說越來越多家長也認可我們。畢竟做教育的,本來就該按教育規律做,一味拔高成績,無異于揠苗助長。
這并不是說我就不重視教學質量,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明白學生學習最大的問題不是不會學,而是學習態度不對,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厭學。所以,與其強壓著他們學習,不如營造一個民主、寬容、快樂的氛圍,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他們想學的東西,也給學生時間讓他明白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人生志向,有動力了,他的學習成績也自然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