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到這種全國性比賽的一等獎,很興奮能夠與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也給我們的團隊提供了創新創業的機會,一個把我們的想法轉變成產品的機會。”廣州航海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大一學生郭潤華說。郭潤華團隊設計制作的一種新型霧霾凈化裝置在日前舉辦的“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8月15日《光明日報》)
在我看來,任何能有效激發大學生創新力的社會安排都值得點贊。大學生如日中天,處于人生最活躍的階段,是社會最富創新力的群體,他們代表了未來,社會有責任為這一群體提供一切可能,去催化、觸發、呵護他們的創新力。大學生的創新力,最終化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輸血”是第一步。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學生搞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不能滿足于小打小鬧小發明,大創新就要大投入,而“缺錢”往往是大學生創新的致命痛點。據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36.78%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缺乏經費支持。已創業的大學生中,其創業項目資金來源47.34%來自于社會網絡(家庭除外),而來源于高校和政府的分別為23.21%和10.95%,數據說明學校和政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力度還是偏小。
外部“輸血”,注入資金,保障大學生“任性”創新,效益是顯現的、良性的。如廣東工業大學,每年投入數千萬元,還吸引了大量社會投資機構在校設立基金。學校出錢出地,學生出人出成果。譬如,在近日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分賽區決賽上,廣東工業大學學生就獲得了金獎2項,銀獎8項,銅獎2項。
“變現”是第二步。讓大學生的創新力“變現”,打通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是激發、呵護大學生創新力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一步。“變現”讓大學生的創新價值得以體現,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經濟效益,為他們持續創新注入動力。在創新成果與市場對接這一塊,大學生力有不逮,需要學校、政府等“做媒”,牽線搭橋、促成良緣。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分賽區決賽期間,組委會組織了項目成果對接活動,廣東工業大學的“eolinker接口管理平臺”項目就獲得百萬元天使輪融資。對大學生創新“扶上馬、送一程”,他們才能在創新之路上行穩致遠。
讓大學生的創新力“變現”,一子激發全盤棋,無論對大學生、高校,還是對社會,都將大有裨益,值得我們去促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