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1.2萬元;邏輯數學1.4萬元;舞蹈7000元;看圖說話1.1萬元;繪畫6000元……一年各類補課就要5萬元。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與家庭,被花費巨大、花樣百出的校外培訓綁架?“燒錢式”教育對教育公平和素質教育的損害,究竟有多大?暑假里,媒體繼續關注的補習班問題,再次燒起了家長內心的一把火。近日網上曬出的一張補習賬單令人咋舌,曬賬單母親感嘆:“養的不是孩子,是臺碎鈔機。”
從大城市的規律來看,無論貧富,家庭重視孩子教育是壓倒一切的首要責任,因為這事關未來30年的“家庭競爭力”。在教育上的投入,無論是學位房還是校外培訓,是興趣班還是競賽活動,基本上都會卷入家庭最大的投入。花20萬買一輛車或許只能用10年,同等的投入花在孩子身上,也許就意味著決勝未來,怎么能叫白花錢呢?所以“燒錢觀”只能是局外人的苦心良言罷了。若是從理性而言,教育一定是投資,哪怕有投資失誤的可能,比如上錯班、選錯方向、扭曲孩子。但若擔心失誤就不投資,這是無法說服家長的。孟母并非富豪也會三遷,這種對孩子成長的投入能叫燒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