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成敗
作為一位心理學教師,崔老師認為人的態度非常重要。她說,心理學認為態度有三種成分:認知成分(是否重要)、情緒成分(是否喜歡)、行為成分(是否去做)。就比如學習,覺得學習很重要,感到學習很快樂,那就會毫不猶豫去學習。如果認知成分與情緒成分在鬧矛盾,覺得學習很重要,但是感到學習很討厭,行為成分聽誰的呢?答案是沒有重大外因的時候行為會聽情緒的,也就是什么開心做什么。這對很多同學來說都是比較危險的事,日積月累,會吃大虧。真到找工作的時候,真到考研的時候,才后悔大學四年虛度了。所以準大學生要在心里讓態度的認知成分和情緒成分握手言和,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和成就感。
對于所學專業要以積極心態去面對
出現這種問題的有兩種同學,一是經專業調劑入學的,二是缺乏明確人生規劃盲目填報志愿的,這在每年的大學生里都有相當大一部分比例,他們從一開始對自己的專業就是“拒絕”的。以崔老師多年的經驗看,以“拒絕”的姿態進入大學,大學四年生活也會“拒絕”他。且不說所有專業知識如果深入都有其獨到的樂趣也必然存在枯燥的成分,也不說社會發展行業新興輪轉無法確定四年之后畢業誰冷誰熱,只說任何專業如果學好、學精,都會使你在未來社會上擁有立足之地。因此,專業本身沒有冷門與熱門之分,接納比拒絕更接近成功。
以自己的職業規劃為目標努力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崔老師認為,如果說高考是以考上大學為目標,那么讀大學就應該以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為目標。其實也不止是高中,可以說學生從小到大一直以高考為目標,這個如珠穆朗瑪峰一樣的存在一朝被翻越,很多同學真不清楚學習還為點啥了。如果沒有對學習本身的興趣,那么就需要再尋找一個新的山頭來跨越,例如畢業能夠有一份好工作。平時我們總是聽說工作不好找,好工作都需要工作經驗,于是大學生們越發沒有學習動力了。其實工作不好找,是什么樣的同學工作不好找、什么樣的工作不好找的問題。四年期間混成績混文憑的同學,工作必然不好找;一門心思找壓力小、晉升空間大、工資高的工作,怎么會好找呢?要想找個好工作,在大學期間就要為找個好工作做準備。至于起薪,又不是一直會拿這個數目,只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前提是得把自己修煉成“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