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文社科期刊的評價體系回歸正常,關鍵在于營造一個更為健康的學術共同體
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如何突破辦刊瓶頸,一直是學術界十分關注的話題。不久前公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2017—2018)目錄》,因為事關不少刊物能否成為“C刊”的切身利益,引發不小震動,一時眾說紛紜。
所謂“C刊”,是指進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目錄的刊物。CSSCI是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利用文獻計量學原理開發研制的文摘數據庫,用于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簡言之,就是通過計算論文被其他作者引用的次數,來評估其影響,本質上所體現的是論文基于被關注度、被引用量而具有的影響力。能否在目前全國2700余種中文人文社科學術性期刊中被選出來成為“C刊”,被視為學術期刊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
然而,從本來意義上說,CSSCI的作用在于評價學術論文影響,而非評價期刊質量本身;用是否進入“C刊”,決定刊物的地位、影響甚至命運,實屬功能異化。然而現實卻是,能否在“C刊”發表論文,或者在什么等級的“C刊”發表論文,決定了研究生能否畢業、研究者能否晉升職稱,而這些又與學位授予、學術榮譽、項目申請、課題結項、學術職位等密切相關。可以說,“C刊”論文是決定學者地位、學院或大學科研實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