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原點是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與智慧成長。”在近日舉辦的“好未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暨希望在線教育平臺上線發布會”上,教育部第八屆國家督學、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傅國亮笑談,現在動不動一個教育局長就能出一個教育思想,一個校長也能出一個教育思想,出現了“教育思想熱”或者說“教育思想泛化”的傾向。教育要回歸到原點。
傅國亮認為,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首先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是學科知識獲得的過程。”這個定義抓住了教育的本質,“精神成長”應當是教育的原點。
他指出,教育首先是一個德育概念。“如果我們只是關注怎樣把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教給他,那么我們還只是把學生當做一個工具來培養而不是當作一個人來培養。如果我們的教育思想再先進一點,開始關注他的能力,我們也只是在把學生當作工具即先進工具培養,也不是當作人在培養。因為能力還是將來從事工作的技術手段。”在傅國亮看來,在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只有關注到思想道德素質,也就是學生的精神成長,才觸及生命和靈魂。
“人到這個社會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所學的技能技巧差別并不是太大,但是人的發展差別在哪兒?”傅國亮自問自答,并不僅在于他對知識和技巧的掌握,而在于他的精神力量,在于他的精神世界。一個人將來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名利等,都是其精神世界的內容和選擇。
傅國亮說到一個省的宣傳部長,一次給女兒進行勵志教育,講述當年自己當知青時如何在鄉村艱苦奮斗的故事,他以為可以激發女兒向他學習,結果他女兒淡淡地說:“老爸,你們當年是生理之苦,我們現在是心靈之苦!考大學競爭那么激烈,上了大學以后就業那么激烈,這種精神上的壓力,你們有過嗎?”
而智慧成長是教育原點的另一重要構成。傅國亮分享了一個例子:2010年12月在世界經合組織的初中生基本能力測試(PISA)當中,上海學生獲得了3個第一。時隔兩年,上海學生又獲得這項測試的3個第一。當年這個消息震驚了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美國媒體驚呼這不啻當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然而,2011年11月,《中國青年報》上曾報道,PISA創始人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在北大附中座談時談到:上海學生獲得這3個第一,并不代表上海擁有最好的教育體系。這里便涉及教育原點的第二個構成——智慧的成長。施萊克爾說,一個好的教育體系一定非常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他的意思是,對一個好的教育體系的評判標準不是你拿了幾個第一,而是是否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如果上海能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并拿了3個第一,那他認為不僅是成績的優異,而且構建了一個最好的教育體系。
美國學者賈尼絲·薩博列了一個表,聰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孩子的十項比較,從中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按說聰明的孩子就已經很令人羨慕了,但他認為還不夠,還要追求智慧的孩子。傅國亮列舉了其中幾項:第一,聰明的孩子能夠知道答案,而智慧的孩子能夠提出問題;第二,聰明的孩子能夠理解別人的意思,而智慧的孩子有概括抽象東西的能力;第三,聰明孩子能夠完成作業,而智慧的孩子會尋找課題;第四,聰明的孩子汲收知識,而智慧的孩子運用知識。在他們的研究當中,區別了聰明和智慧。很顯然,“他們強調的是更要培養智慧的學生,或者說更要培養學生的智慧”。
傅國亮指出,進行了10多年的新課程改革,究竟在改什么?改進教師教學方式的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最終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這種教育的理想、教育的責任,應該成為教育機構的價值取向和評估標準。而對于家長來說,忽略培養、促進學生精神成長、智慧成長,而只強調知識速成的學校,是否還要削尖了腦袋“占坑”呢?(記者 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