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為了防止優秀教師外流,扣押希望調動教師的檔案,以此來控制人才外流,但最終效果并不好。不少時候,希望調走的優秀教師在跳槽中 都會伴隨著矛盾沖突,教育行政部門扣著教師的檔案不給,教師死不回頭,結果兩敗俱傷,要么一個憤怒而去,一個名譽受損;要么一個最終沒走成也沒了心思好好 工作。(1月11日《中國教育報》)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李克強總理說:“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不是樓房,不是課桌,是教師。”教師作為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決定著教育的發展趨勢,是教育成敗的關鍵 性因素。因而,留住教師,特別是留住優秀教師,才能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行,才能使教育穩步發展,才能使教育質量逐步提升。
近年來,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大,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人才跨區域流動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教師群體同樣因為社會環境的改變,而面臨著流動 頻率與機率逐步加大的問題。農村教師向城區流動,欠發達地區教師向發達地區流動。欠發達地區,特別農村地區,常常出現剛剛招聘,就大量流失的現象。教師的 大量流動不僅影響了教育工作,而且帶來了招聘成本的增多,這給教師管理與教育管理帶來了諸多難題。因而,教育行政部門為了防止優秀教師外流,扣押希望調動 教師的檔案,以此來控制人才流動,也是無奈之舉。
無奈歸無奈,難題歸難題。然而,人才流動順應市場規律,人才管理同樣不能套用簡單計劃經濟時代的硬性壓制。扣押檔案的做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教師, 但是教育行政部門留住的是檔案,卻終不能留住教師的“心”。試想,違背教師意愿,強硬要求教師在校工作,又如何讓教師心悅誠服,積極主動地工作?這樣的做 法,又如何不傷害教師的感情,造成這部分教師“身在曹營心在漢”呢?更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門通過行政手段,對教師的壓制與限制,更進一步折射了教育治 理水平的落后,也將更堅定教師及時脫身離開的信念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