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1月1日開始,福建省范圍內的墓碑石出口產品,在既定價格的基礎上提價20%。這是福建省石材工業協會發出的倡議書,關系到全省年出口產值大約12.5億美元。在聯合倡議書發出以后,很快就出現了“違規者”,暗地里不提價或延期提價,但是很快就被發現,在同行的聯合壓力下,于1月5日作了書面道歉,并保證今后與整個行業共進退。
消息一出,震動整個行業。作為這一系列重大行業行動的幕后推手之一,福建豪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細宗的硬漢風格讓人印象深刻。正如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的:“跟外國人談判沒什么好怕的,清理行業害群之馬也不要手軟”。
提價“有理有據”
去年11月21日,第六屆中日石材協商會在惠安崇武召開,核心議題就是墓碑石提價。作為中方談判代表重要成員的蔣細宗認為,最終日本方面還是接受了提價的要求,因為中方的要求都是“有理有據”,日方沒有拒絕的道理。
《老板周刊》:提價是企業都非常渴望的,但往往也很難,此番協調整個行業對日本方面要求提價,是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蔣細宗:現在墓碑石的利潤是很低的,低價產品幾乎是零利潤。無序競爭是最根本的原因。現在整個行業處于保本或者虧損運作,從2008年到現在,全省墓碑石行業倒閉、關、停、轉行的企業達到120多家,占比近20%,行業萎縮和萎靡不振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上一次提價是在2007年,聯合倡議從2007年元旦開始出口墓碑對外提價10%以上,也被執行了。但到了2010年初,美元兌人民幣從8.28降到6.82,一度只有6.62,當年的提價已經被全部消解了。
《老板周刊》:將提價幅度定為20%,都有哪些依據?
蔣細宗:以2010年為界線,墓碑石行業的成本漲幅達20.33%,這是最主要的提價依據。
首先是稅賦增加,現在墓碑石出口征17%退13%,企業增加稅賦4%,加上地稅1.53%,兩項加起來增加5.53%;其次人民幣升值,從2010年初到年底,就升值了2.9%,企業要做好這部分損失的預算;員工增長大約占了總產值的5.4%;還有就是荒料、原輔材料的漲價,占了成本的6.5%左右。
《老板周刊》:據說談判現場中方部分有話語權的代表一度沉默,差點出現向日方一面倒的尷尬危機,但從現在看還是定下了漲價幅度,對此日本方面接受嗎?
蔣細宗:接受,怎么敢不接受?根據不同幣種的匯率變化,這兩三年來日本跟我們的貿易獲利至少增加了40%!另外我再告訴你,如果我們強硬地要求漲價30%,他們一樣要接受,但我們行業內部估計會出現問題,容易被各個擊破,所以還是保守一點,只提價20%。
《老板周刊》:為什么之前日本方面都沒啥反應?
蔣細宗:之前日本方面也知道我們的困難,但就悶聲賺大錢,還以為我們不知道!現在看我們強硬了,日本方面也趕緊做一個問卷調查,結果對于產品提價表示“可以理解,漲價也是不得已之舉”的占了54.9%,反對的只有20%不到。
《老板周刊》:提價可能會造成出口額下降的潛在危機,你會害怕嗎?
蔣細宗:怕?有什么好怕的。墓碑石的加工,日本人只能靠我們去生產了,到別的地方都不行,他們有嘗試過去找別的產區,最后都放棄了。最重要的是我們中國企業要一條心,原因講的通俗一點:他們沒了我們就不行了!
強硬對待“違規者”
墓碑石提價的倡議書出爐后,很快就出現了違規企業,但馬上遭到了同行的“打擊”并“迅速歸隊”。蔣細宗是行業中的強硬派,帶著“行業執法隊”處理了兩家企業,而且還將繼續。
《老板周刊》:作為行業協會的倡議書,是沒有強制力的,如何保證被執行到位?
蔣細宗:這是一份行業公約,作為行業的一員都應該自覺遵守。違反游戲規則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商業道德怎么行?只能請你出局。另外,我們也會以行業協會的名義,在適當的時候請政府公權力介入。
我們做什么都是公開的,全行業都看得到,政府部門也看得到,絕對不會暗箱操作。
《老板周刊》:是否擔心出現破壞游戲規則的?對此你是怎么看的?
蔣細宗:有,已經出現了。對于這種人,我是非常痛恨,在公開場合也公開批,能改正的大家都還是好兄弟、好同行,以后一起做生意;對于那些死不悔改的,大家也都集體盡力抵制。因為這是中國行業集體對外,維護的不僅是企業利益、行業利益,還有國家利益;比如說墓碑石,這些都是中國的礦石,被賤賣了,那不是賤賣國土嗎?而且還賤賣了國格、人格。
《老板周刊》:如何處理這些“違規者”?
蔣細宗:我直接帶著協會的人上門去,就直接問他“打算怎么辦”,先禮后兵,不給出讓人滿意的答案就要發動同行進行抵制了。
比如說廈門和泉州的兩家石材企業,在倡議書發出之后,還向日本的商社發傳真,跟人家說可以維持原價格不提價,或者以最便宜的價格供貨,甚至還可以降價!不過,兩家企業的老板態度還是很誠懇的,向全省石材行業全體同仁道歉,而且價格也都按照倡議書的提了上去。
《老板周刊》:在行業的集體行動中,龍頭企業該怎么辦?
蔣細宗:惠安石雕石材同業公會正副會長的龍頭企業,老板都親自出馬組織做同一個日本客戶訂單的企業,統一協調漲價幅度杜絕互相猜疑、坐視觀望等行為,做好表率作用,集體對外以免被日本人各個擊破。堅決抵制承接被列入“黑名單”企業的訂單,并聯系南安、泉港等地方的企業聯合行動。
技改應在全行業推動
石材業的粉塵污染是不爭的事實。在蔣細宗看來,目前治污技改經費使用存在不足,受益的往往是某一家或幾家企業,而不是整個行業,“老百姓交納的稅費,落入部分企業和部分人的口袋,而沒用來改善生活環境。”
《老板周刊》:你又是如何看待石材業的污染問題?每一次針對石材業的環保風暴都必然提到。
蔣細宗:因為污染確實存在嘛,但一直沒辦法根治。說句實話,只要企業肯努力,污水還是可以實現零排放的,但粉塵污染就頭疼了,至少短期內還是個大難題,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實力有限,另一方面則是技術難度太高,目前只能是盡量減少。
《老板周刊》:科技改革能有效減少污染,你贊同嗎?
蔣細宗:前幾年我為了污水問題,費了心思,花了好多錢,終于實現了零排放;但粉塵還是沒法攻克,現在和臺灣一家企業合作開發吸塵設備,已經花了好幾百萬,希望能盡快出成果。
《老板周刊》:但往往成果很難看到,這又是為什么?
蔣細宗:在這個過程中,我是感覺很累的,而且越來越意識到一個問題:技改應該在全行業推動。如果政府把一項吸塵項目在全行業推廣,每一家企業哪怕只減少5%的粉塵,全惠安400多家企業,可以減少的粉塵量就很可觀了,這才會產生真正的環境效益!
《老板周刊》:技改的費用,又該怎么解決?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蔣細宗:現在的問題是政府的技改經費,被某一家或幾家企業的項目申請走了,可能確實會帶動單家企業的發展,賺更多的錢,但產生的社會效益真是小得可憐。至少在石材行業,這樣的方式是值得反思的。
《老板周刊》:那你看應該怎么做?
蔣細宗:更好的方式應該是由行業出面,選出最合適推廣的技改項目,用這筆錢讓整個行業都受益。畢竟政府應該是為公辦事,受惠的應該是占大多數的老百姓。
我這幾年也一直在呼吁,但遺憾的是沒什么效果,呵呵。
□人物印象
行業清道夫
最初的時候,蔣細宗是個漁民,后來當了村黨總支副書記,再后來成了漁港建設總指揮,從1993年開始辦起石材廠,一直干到現在。
村里大多數人是他的支持者,并不是因為他有多少錢,而是在于他的敢說話,“其實他有多少錢跟我們沒有太大關系,但敢于站出來為大伙說話,對改變、解決我們面對的問題就太重要了。”當地一個村民告訴記者,他對關系到整體利益的事情樂此不疲。
蔣細宗的手掌很粗糙,不過他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一天都沒在石材一線干過,“都是當漁民時留下的”。從最開始的討海,到現在的石材加工,可稱得上是“軟硬兼具”,這與他的行事風格頗為一致:直接把話說明白,合理合法的大家一團和氣做事情,對不合作還損害公共利益的事絕對不客氣。
所以他敢于站出來,帶領“行業執法隊”,就算面對實力比他更強的企業也不手軟,除了有行業公共利益的旗幟,還在于這些年來積攢下來的聲望,大有“掃完一屋掃天下”的氣概。
□蔣細宗語錄
“行業公約,作為行業的一員都應該自覺遵守。違反游戲規則是要付出代價的。沒有商業道德怎么行?只能請你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