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擁有更大舞臺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派駐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名額共2000個,其中約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
香港總商會表示,商會成員將提供約300個職位,參與公司包括匯豐銀行、長江集團、中銀香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等30多家大型企業。“總商會不少會員已在大灣區拓展業務,他們樂于參與該前瞻性計劃。隨著香港和內地經濟愈趨融合,很多會員都表示有興趣向有志到大灣區開創事業的香港青年提供工作機會。”香港總商會主席王冬勝說。
更多機遇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公布的其中一項措施,目的是鼓勵和支持香港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讓他們了解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最新發展并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根據計劃,任何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都可申請參與,提供職位空缺。參加企業須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聘請合資格畢業生,并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特區政府會按每獲聘一名畢業生向企業發放每月1萬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
欲申請該計劃下職位的青年必須為香港居民,可合法在港受雇工作,并持有在2019至2021年由香港或香港以外的院校頒授的學士或以上學位。他們在計劃下受聘可獲得不低于1.8萬港元的月薪。
如有關職位與創科相關,申請者除須符合上述條件外,也必須持有與科學、科技、工程或數學學科相關的學位。他們在受聘后須分別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各工作6—12個月。香港特區政府勞工處聯同創新及科技局已就計劃成立秘書處,負責處理企業申請和發放津貼。
更大空間
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說,大灣區發展的目標是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經濟協同發展,發揮三地互補的優勢,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大灣區人口超過7200萬,地區生產總值接近1.7萬億美元,大灣區發展不但能為香港提供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是香港疫情后恢復經濟的重要機遇所在,可為青年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正如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指出,以香港的經濟和市場規模,青年失業率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兩位數。另一方面,大灣區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能為香港青年提供事業發展機會。有關計劃已得到廣東省及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期望青年能放眼國家,把握大灣區在學習、就業、生活方面的種種機遇,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實現夢想。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為香港青年的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徑。特區政府致力向市民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提供更多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的資訊,讓有意到大灣區發展的香港青年做出合適計劃及準備。
曾國衛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去年11月正式設立,其中一項主要職責是令社會大眾準確認識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的重大機遇,而青年是特區政府的重點宣傳對象。在疫情過后,灣區辦會繼續積極舉辦較大規模的本地宣傳推廣活動,通過與不同機構及團體進行簡報和討論,加深社會各界對大灣區建設的認識。
香港青年民建聯總監顏汶羽認為,香港不少修讀各專業學科的青年因缺乏工作經驗被迫轉行發展,大灣區可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就業選擇,該計劃也能鼓勵雇主聘請香港青年。
創新創業
香港特區政府目前已推出多項計劃,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民政事務局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鼓勵香港青年善用大灣區的雙創基地,協助青年初創企業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業務。
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宣布,進一步提升本輪資助計劃的資助額,以支援更多青年初創企業加強其管理和應變能力,預計批出約1億港元,為近200家青年初創企業(涉及超過800名香港創業青年)提供資助,并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服務。
廣東省及各大灣區內地城市已同意支持該計劃,并會提供共享工作基地,并讓香港青年享有與內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持。特區政府將會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臺,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
據曾國衛介紹,民政事務局還通過“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青年在內地的實習活動,讓香港青年親身體驗內地的職場實況,從而對內地的就業市場、工作文化和發展機遇加深認識。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已在去年開始涵蓋所有大灣區內地城市,讓約950名青年在大灣區進行實習。根據疫情發展情況,特區政府在未來將持續優化和擴大有關計劃,為香港青年走進大灣區提供更多機會。(記者 張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