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扶持——
為畢業生扎根基層拓寬渠道,“扶上馬、送一程”
王佳明,出生于四川北川一個偏遠的小山村。2008年汶川地震中,他帶領其他幾名同學共同救出班上的20多名師生,被評選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少年”。作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碩士畢業生,他并沒有因為身上的光環選擇留在一線城市從事光鮮亮麗的工作,而是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基層,做一名普通的選調生。談及這樣的人生選擇,王佳明說:“之前有師兄師姐到西藏做村官,他們克服高海拔、語言障礙和遠離親人等困難,積極融入、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讓我受到很大激勵。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前輩一樣,在廣袤的基層,幫助周圍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
目前,很多高校把引導學生到基層建功立業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構建多方聯動的引導鼓勵長效機制。
“南開大學一方面邀請在基層工作的優秀代表舉辦主題報告會、校友分享會,分享基層工作的機遇和挑戰,為學生答疑釋惑,切實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同時,開展了以基層掛職鍛煉為主的‘立公計劃’,選派師生團隊分赴廣西、四川、西藏等地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基層掛職鍛煉,不斷推進實踐育人體系建設。”南開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胡軍介紹,南開大學2017年到基層就業人數已同比增長124%。
此外,為學生到基層就業提供平臺和保障也至關重要。記者了解到,迄今,全國已有多所高校建立了就業信息化平臺,全面準確掌握學生志愿到西部基層工作的就業意向,及時、精準地推送相關招聘和指導信息。同時,各高校通過加大培訓指導和幫扶力度,為有意向到基層就業的學生舉辦政策解析、職業能力提升、經驗分享等活動,并為學生開展個體職業生涯咨詢,逐一制定個性化的幫扶方案,全程助力學生職業發展。此外,為拓寬基層就業渠道,有的學校主動與地方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定向選調生招錄合作,更有針對性地推薦畢業生。
“就業是最大民生。堅持國家戰略導向,服務社會發展需求,大力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成才觀,引導更多優秀學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點亮夢想、綻放青春,譜寫新時代青年學生砥礪成長的新篇章,是新時代高校的使命。”有高校負責人這樣表示。
國家引導——
健全完善保障措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
北京大學首屆全科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姚彌,畢業后選擇留在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一名社區全科醫生。截至目前,姚彌所在的全科醫生團隊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的患者有1984人。他說:“很多患者問我以后會去哪兒。我說,只要你們相信我,我會一直待在這里。”
清華大學2011屆新聞學院碩士畢業生曾維康,畢業后扎根廣西基層,學會了唱山歌,說當地話、吃當地菜、喝當地酒、過當地節,實現了“從外地人到本地人,從青年學生到基層干部,從理想者到實干者”的轉變。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畢業生謝雨杉,在劍橋大學教育學院深造后加入黑土麥田公益,和隊友一起服務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雅酉鎮捫岱村,致力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幫助農民創業致富,做“造血式”扶貧。
……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扎根基層就業,在高校中,投身基層、服務基層日益成為新時代高校學子的就業新風尚。而這,與國家近年來的大力引導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