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在線下找店做水果生意的人明顯多了起來,而且“一旦開起來就很少轉手”。
“水果店是超級賺錢的生意,好一點的店面月流水可以超過200萬,不比房地產中介差。”商鋪租賃中介樂鋪網的一位開店顧問對記者說。
據B2B水果電商果樂樂不完全統計,2016年,北京的連鎖水果門店總數已經超過了150家,而2014年,這個數字不到30。
生鮮電商是不是個偽命題?線下水果店是不是才是那個真實的大生意?
至少從過去幾年的現實來看,生鮮電商雖然來勢洶洶,但并沒有賺到錢。高獲客成本、高物流成本、高損耗與低客單價、低復購率,使得生鮮電商的領頭羊盡管背靠大樹、獲得輸血,也還離盈利十分遙遠。艾瑞咨詢一項數據顯示,經過多年的發展,截至2016年6月,中國生鮮電商的滲透率仍不到5%(在人們網購的生鮮品類中,水果超過了7成)。
相比之下,線下水果店不僅是一個打不倒的、一直在盈利的生意,而且連鎖品牌還在擴張之中。
逆勢生長的新型水果連鎖店已經獲得了資本的關注。2015年9月,國內規模最大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起家于深圳的百果園宣布完成4億元A輪融資,這既是水果零售業的首個融資案例。隨后,百果園先后并購北京地區最大連鎖品牌果多美和生鮮電商一米鮮,并實現了60億的年銷售額。
“跟電商比,我們最關鍵的競爭優勢是流量。線下獲取流量的成本很低。”果多美總經理張云根說。他對36氪算了一筆賬:如果按月房租100萬,每天到店3000人計算,果多美一個客戶的獲取成本不到一塊錢,但互聯網上的價格不會低于100塊。
“而且實體店的流量是穩定的,周邊的消費者很難換它,但在線上,動動手指就換了。” 最近一兩年,研究生鮮電商模式的優劣得失成為張云根的日常功課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連鎖水果店依然是個早期市場,富有機會。據果樂樂提供的數據,北京市內,傳統的水果門店(不含菜市場上的水果攤)數就超過9000家,市場十分分散。
品牌化和連鎖化將是這個行業的未來趨勢,這輪改造運動才剛剛開始。
“超級好賺”,和堪比便利店的毛利率
氣溫驟降的周六早晨,果多美總經理張云根開始了為期兩天的巡店工作。這并非那種普普通通的日常視察,而是要為春節來一場戰前動員。
對于連鎖品牌而來,規范管理和產品的標準化至關重要。用于展示的糖心蘋果用薄膜敷好,但玻璃盤子還可以更精致;散裝的草莓被小心擺進盒子,但有的三五十五,有的四五二十;泡沫網把哈密瓜裹地嚴嚴實實,并不利于展示品相。他一一作出指示、令行禁止。
這位全時便利店前執行總裁已經執掌果多美一年多。他也是2015年底百果園并購果多美之后,主導方天圖資本所任用的新高管。
在他看來,便利店和水果店生意有相通之處,即對精細化運營的依賴。比如把SKU控制在夏天60種、冬天70種——但比菜市場里20種上下的小攤齊全;即時汰換品類,保證高周轉率——果多美倉庫極其窄小,來貨大都擺在陳列架底下;還比如在嚴厲執行“不讓挑、不讓選”原則的同時,管理好自己的品質。
在這個周末的上午,36氪跟著他從崇文門到雙井再到勁松“逛”了五個門店,每一個都人頭攢動。這當然跟春節前的水果消費旺季有關,據稱,果多美春節期間的銷售可以達到平時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