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欣賞。”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句話流行了起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身邊的熟人凡是家里需要老人帶孩子的,多數是姥姥幫忙,奶奶卻很少露面。姥姥看孩子似乎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為什么現如今都是姥姥而不是奶奶帶孩子?”這一話題經常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媽媽、姥姥、奶奶們都深有同感,媳婦抱怨婆婆,奶奶大喊冤枉,姥姥心疼閨女……究竟哪邊老人來帶孩子,儼然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
生活習慣不同 婆媳倆都窩火
小汪是一名新媽媽,生完孩子后,婆婆很主動地從老家趕來幫她帶孩子。不住在一起的時候,小汪和婆婆的關系還是很好的,可真住到一個屋檐底下的時候,“火藥味”頓時濃了起來。實際上,她們之間并沒有什么尖銳矛盾,只是生活習慣不同讓兩人嫌隙漸生。比如說,婆婆做飯時,喜歡做一樣收拾一樣,切完菜,立馬把菜刀和案板洗干凈收起來;用完鍋鏟、笊籬,也都是馬上放回原處;爐灶上一邊熱著飯,就一邊把灶臺和油煙機擦干凈了……基本上是飯菜端上來,廚房跟沒動過一樣。可小汪就完全相反,她會把用過的廚具都一股腦地扔進水池,油鹽醬醋的瓶子隨手亂放,爐灶和油煙機上全是油漬……每次做完飯,廚房都是一塌糊涂。可是,小汪并不懶惰,她會在飯后做一個徹底的清潔,照樣把廚房打掃得一塵不染。但婆婆就很看不慣媳婦的做法,每次都要數落她一頓,這讓小汪心里特別窩火。“我又不是不收拾,為什么非要干一樣收拾一樣呢?我最后歸攏到一起收拾,不也沒耽誤事嗎?”小汪特別不理解婆婆的做法,爭辯幾句就會引來婆媳倆的一番口水戰。
買東西也是如此,婆婆家里人口多,買菜習慣了一次買很多,來到兒子家里,人口少了,買回來的一大堆土豆經常發芽了也沒人吃,黃瓜最后爛在了冰箱里。為此,婆婆也沒少挨媳婦的批評。可每次看到媳婦買回來一個土豆、一根黃瓜、一根蔥的時候,婆婆又忍不住嘮叨,“買這么點菜夠誰吃的啊?連一盤都裝不滿,還讓不讓人吃飽飯了?萬一家里來個客人,人家哪還好意思下筷子?你這不是下逐客令嗎?”婆婆老家那里講究,做飯一定要多做,剩下不要緊,但千萬不能不夠吃,但小汪的媽媽就從小教育她,吃多少做多少,剩下糧食那是浪費。
總之,生活中全是這些雞毛蒜皮、無傷大雅的小事,卻讓婆媳倆覺得無法再相處下去。婆婆在北京看了兩個月孫子之后,帶著滿腹委屈回去了。小汪把姥姥接了來看孩子。姥姥來了,家里緊張的氣氛馬上煙消云散,娘倆的生活習慣幾乎是一致的,發生矛盾的幾率就低多了,就算是偶爾有些小摩擦,彼此也不會心生埋怨。現在,姥姥已經在這邊幫小汪帶了半年多的孩子,爺爺奶奶會在五一、中秋這樣的節日過來看看孩子,大家相安無事,關系又回到了融洽的狀態。
奶奶處處搶先 媳婦倍感冷落
記者采訪了多位媽媽,只有一位家里是公婆在幫忙看孩子,其余的都是姥姥姥爺在幫忙。問起原因,幾乎都是異口同聲——婆媳矛盾難處理。不過,也并非所有的婆媳都無法和諧相處。葉子跟她的婆婆就相處得非常愉快。公婆不僅負責照顧孫子,還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就連水電煤氣費都幫他們小夫妻交了,給孫子買東西也都是自己掏錢,從來沒跟兒子媳婦開過口。
婆婆對小孫子更是疼愛有加,但是葉子卻覺得這種過分的疼愛常常把事情弄得適得其反。婆婆總是擔心小孫子冷,給孩子裹了一層又一層。春天里,小區里的孩子都穿著單衣出門的時候,奶奶還給孫子穿著小棉襖,結果孩子熱得滿身是汗,隔三差五地起濕疹。幼兒園里管三餐,食譜是經過營養機構研究的,能夠保證每天的膳食均衡和營養充足,但婆婆總是擔心孫子吃不飽,每天早晚還要給孩子加兩頓餐,即使孩子說已經吃撐了,奶奶還是不停地往孩子嘴里喂……
更讓葉子感到不能接受的是,她總感覺婆婆在跟自己爭奪孩子的“主權”。孩子本來是向著媽媽跑過來,奶奶卻搶先一步抱起孩子;幼兒園里組織親子活動,本來是讓媽媽跟孩子一起玩的,但如果不讓奶奶參加,奶奶就會老大不高興……葉子自己覺得,奶奶什么事都搶在前面,讓她少了很多跟寶寶加強親子關系的機會。所以,就算是婆媳關系很好,她也總覺得婆婆在這兒帶孩子,她心里有點抵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