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幫忙帶娃? 奶奶直喊冤枉
在被問到為什么是姥姥帶孩子時,很多兒媳都會說,婆婆不愿幫忙帶孩子,只好讓姥姥來。這個說法遭到了不少奶奶的反擊——“是我們不愿帶,還是你們不愿讓我們帶?”奶奶們紛紛表示,哪有老人不疼自己的孫子孫女的?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奶奶一般都是愿意幫忙帶孩子的。
“吃力不討好啊!”一聽帶孩子的問題,楊大媽就憤憤不平。“那是我兒子的家,結果我在家里像個外人,做什么都要看兒媳婦的臉色,做什么都嫌我做不好,那還待在那里干嗎呢?”楊大媽說,自己最初也是自告奮勇地去看孫子的,但看了不到一個月,就因為總和媳婦鬧矛盾,不得已回來了。
“心疼自己的閨女,害怕閨女帶著孩子太累,想幫她分擔分擔。”嚴大媽說,她來北京幫女兒帶孩子,并沒有考慮這有多累,多吃虧,就是單純的出于對女兒的愛。女婿多次提出要給她辛苦費,她都拒絕了。她覺得,自己只有這么一個寶貝女兒,生育孩子已經非常辛苦,產假結束又要去上班賺錢,更是艱難,做母親的能盡一份力讓女兒少些勞累那是應當應分的事情。至于婆婆幫不幫忙,她并不在意。
“孩子是人家的” 姥姥帶娃太小心
但全都把孩子丟給姥姥帶,不僅有對雙方老人是否公平、姥姥是否過度勞累的問題,對孩子也會產生一定影響。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不管是孫子還是孫女,都是男方家的孩子,姥姥、姥爺始終是外人。所以爺爺、奶奶帶孩子,會很自然地認為這是“給自家帶孩子”,但姥姥、姥爺就總有一種“幫人家帶孩子”的心理。這么一來,姥姥看孩子的時候,真是誠惶誠恐。
呂大媽給女兒帶孩子的時候,就成天的提心吊膽,生怕孩子有半點閃失。很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她都攔了下來。出門的時候,孩子一秒鐘都不能離開她的視野;小朋友們爭搶著去坐滑梯、蕩秋千,她也不敢讓孫女嘗試,就怕出點什么差池,沒法跟親家交代。女兒帶孩子去參加集體活動時就發現,孩子非常膽怯,別的小朋友都很開心地爬上爬下,嬉笑打鬧,可自己的孩子站在那些游藝設施前面,害怕得不敢抬腳,轉身抱著姥姥的腿哇哇大哭。
[專家分析]
不管誰來幫忙 都要心存感恩
對于究竟是該奶奶看孩子還是姥姥看孩子的話題,網絡上也有熱議。著名兒科專家鮑秀蘭還就這個話題發起過討論,結果引來了近萬網友的熱評。鮑秀蘭認為之所以現在出現姥姥帶孩子比奶奶多的情況,主要是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由姥姥帶孩子可以避免婆媳矛盾,對于婆媳關系不和的家庭來說,姥姥帶孩子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二是奶奶和姥姥帶娃產生的影響不同,婆婆會教著孩子開始叫“奶奶、爸爸、爺爺”而忽視了媽媽的存在,有些更過分的婆婆,還會和寶媽因為孩子的問題而爭寵,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第三,如果是婆婆帶娃,對于一般的普通家庭來說,婆婆是希望寶媽出月子之后就能去工作,這樣不但能分擔家庭經濟,而且也可以讓寶爸能輕松一些。可姥姥帶娃的目的就不一樣了,姥姥肯定希望寶媽能多休息,幫助身體恢復。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顏蓓蓓表示,法律并沒有規定老人對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他們照顧第三代完全出于對子女的疼愛。究竟是該由奶奶還是姥姥來帶孩子,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這是很難說清楚的。但有一點需要明確,對于幫著小夫妻照顧孩子的老人,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年輕人都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要把老人的付出看得理所當然,要對老人多些理解和孝順。(本報記者 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