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報假警是違法行為
回憶我們的童年,“你再不乖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這句話仿佛從我們記事開始就陪伴著我們。現在,長大了,我們知道警察叔叔不會抓走小朋友,我們也知道通過威脅孩子的方式來達到目的是不對的。
然而,當我們繼續長大,當了父母,卻又開始對孩子講那樣唬人的話。這樣的傳承,還是戒了比較好。
教育小孩時,應該說有事情找警察,不要在小孩不聽話時用警察來嚇唬他。相反,家長應該告知孩子,警察是充滿正義、保護我們安全的,使孩子從小就形成對警察的正確認識。家長應該教會孩子正確識別警察的標識(如標志、制服、警車等),能夠找到派出所等公安機關所在的具體位置,告知孩子警察是帶給群眾安全的,使孩子從小就形成對警察積極信任的印象,這樣孩子遇到危難時才會向警察求助,才能避免孩子因害怕警察而錯失求助的良機。
需要注意的是,與用警察嚇唬孩子相對應的極端則是把警察不當回事,報假警,甚至逗警方玩。要知道,接到報警后,民警會多方尋找報警人和案發現場,這些過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警力,很可能導致一些需要緊急救助的人員得不到有效救助,甚至造成嚴重后果。這一點也需要讓孩子知道,報假警屬于違法行為。
孩子錯誤報警有的是惡作劇,為了刺激、好玩;有的是認為警察是萬能的,所有事都報警求助,比如缺錢買玩具。這也暴露出法治教育的缺失,我們往往強調有困難找警察,但并沒有過多的提及錯誤報警可能帶來的危害,以至于孩子對此缺乏正確認識。
警方提醒,110報警服務電話是維護治安、服務社會、保障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工具。惡意騷擾110是違法行為,對撥打110取樂、滋擾公安機關工作秩序及報假警等行為,公安機關將按照法律有關規定,依法進行查處。
警方也呼吁廣大家長,切忌用警察嚇唬孩子同時,也要教育引導好家中的未成年子女,有困難要尋求警方幫助,但要杜絕報假警等違法行為的發生,讓警方能在第一時間趕赴需要幫助的群眾身旁。
重慶市公安局渝中區分局民警 劉井發
恐懼緊張可導致“泛化”現象
長期拿警察來嚇唬孩子,會讓有的孩子恐懼、緊張情緒不斷疊加,只要看到警察就會莫名恐懼、緊張。如果這種情緒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會出現“泛化”現象,即凡是自己感覺害怕的人或事,都會出現這樣的情緒體驗,更有甚者,可能會出現幻聽等癥狀。
長期處于恐懼中的孩子,在情緒上極易緊張、焦慮,有的孩子可能有很大的無力感,而有的孩子則可能出現攻擊性。在行為上,有的孩子可能容易沉默、不愛說話,有的孩子可能好動、好打人、摔東西、破壞物品等。在身體上,有的孩子可能會經常因緊張而導致睡眠不佳、胃口不好、飯量小。成年后,有的人可能會出現膽怯、懦弱的人格特征,有的人則可能會出現沖動、易怒的人格特征。
此前我接觸過一個案例,一個15歲女孩,父母在外打工,女孩小時候由奶奶撫養。奶奶經常給她講鬼故事,奶奶說話的語氣語調及行為也讓孩子感受到恐懼和緊張。與奶奶一起的幾年內,女孩這種恐懼和緊張不斷加強,以至于后來一提到奶奶,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和緊張感。中考前,由于升學壓力,女孩潛在的恐懼緊張情緒被激發,情緒加重,就出現了“泛化”現象,形成了條件反射,一恐懼、緊張就想到所謂的鬼,無法繼續學業。
這都是借助具象化的人或物或具有一定威懾力的東西,來制止孩子的行為。這種教育方式處理不當的話會形成一定的“鏈接”,從而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印刻效應。例如說利用警察的約束力和威懾力來嚇唬孩子,一旦處理不好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下意識的軀體反應,一看到警察就發慌、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主動躲避等,這都是不利的方面。
對此,家長應該客觀告訴孩子警察的作用、任務,明確哪些事可以找警察,哪些事找家長,哪些事自己做,訓練孩子分辨事物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家長要提升教育能力,增強教育智慧,培養處理問題的策略和技巧、方法,承擔起教育責任,用耐心、愛心、恒心培養孩子。家長不要用簡單、粗暴方式對待孩子,更不要在教育中信口開河誤導孩子,避免給孩子帶來早期傷害而影響未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