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錢出力受埋怨
劉阿姨說,因為他們夫妻退休金高,一個月有15000元左右。想著自己花不完,將來都是他們的,將來給不如現在給。因此,他們搬到兒子家后,保姆錢,買菜、買東西都是他們花錢。兒子、兒媳主動給過,他們也沒要。
“老人都這樣,對兒女能幫就幫。我們一個同事,兒子要了二孩兒,經濟壓力大,他們身體不好,幫不了兒子,一個月補貼兒子1萬元。等于除了生活費和買藥錢,都支援兒子了。”劉阿姨說,歲數大了,他們對錢都看得不那么重。
受累不怕,花錢也不怕,就圖個“順心”。但實際上,這樣對于觀念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兩代人來說很難。劉阿姨和兒子、兒媳住得時間久了,矛盾就出來了。
前幾天就因為“追著給孫子喂飯”這件小事,兒媳婦不高興了。“讓孩子自己動手,哪怕吃得亂七八糟,也是一種鍛煉。”兒媳從來不追著孩子喂飯,這頓不吃,只好餓到下頓,中間沒有任何零食。但劉阿姨不行,看到孫子不吃飯,心疼不說,還起急:“孩子才4歲,不吃飽了,不是影響發育嗎?帶孩子不能完全看書本。”
“我是親奶奶,帶孩子能不精心嗎?另外,我帶孩子覺得自己觀念挺新的,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還是達不到兒子和兒媳婦的標準,老嫌我帶得不好,看孩子累了一天,回來還得聽‘批評’,甚至要看兒媳婦臉色。”這是當初劉阿姨沒想到的。
自己心里不舒暢,劉阿姨忍不住會和老姐妹們嘮叨嘮叨,后來發現,很有共鳴。“微信里,我們有個群,都是幫兒子、女兒帶孩子的,幾乎每天都開‘吐槽大會’,大家說說,心里還舒坦些,不然,要憋死了。”劉阿姨現在覺得騎虎難下。
據了解,隨著二孩兒時代的來臨,因為職場競爭激烈,不少年輕爸媽因忙碌把孩子交給了老人,或是老人出于親情需要,主動和子女靠近,承擔起帶孫輩的責任。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因帶孩子引發的老人如何安度晚年和隔輩看護帶來的家庭矛盾越來越多,像劉阿姨這樣“痛并快樂著”的老人成為很多二孩兒家庭老人的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