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都需要由余紹淼來預測他們成年后的身高,“如果是游泳運動員,成年后不能達到一定身高,對他們的成績影響就太大了;如果是舉重運動員,身高太高又不適合。”余紹淼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在他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就對這些體育苗子進行身高預測,是相當重要的事情,適不適合這個項目,很大程度上就看身高,“所以預測準確才是正常情況,要是預測不準確,在我看來就不正常的。”余紹淼對自己的工作這么定性,而他給自己的誤差范圍,是±2厘米。
看完余紹淼展示的檔案之后,錢江晚報記者驚訝到嘴都合不攏了,在我作為記者的采訪經歷里,我很清楚一個人的身高由很多因素決定的,“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也就是說后天努力與否,對身高的影響程度同樣重要,為什么余紹淼的預測分毫不差?
“從事體育運動專業,或者體育鍛煉對一個人的身高有多大影響,需要十幾二十年的長期監測。”余紹淼說,而他的雙胞胎女兒,正好成為了他的實驗對象。
余紹淼的身高并不算高,不到1.70米,他的大女兒1.57米,二女兒1.63米,身高相差6厘米,這是為什么?
“她們六七歲的時候,還是一樣高的,那時候我的教練朋友建議我讓女兒一起參與訓練,往體育方向發展發展。”余紹淼說,雖然兩個女兒身高當時一模一樣,但是在他心里,預計到二女兒會長得更高一點,于是把二女兒送到了羽毛球教練的手下。
接下來,姐妹兩人就開始往不同的人生道路發展了,大女兒上了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結婚生子;二女兒則成為了一名專業的羽毛球運動員,訓練、比賽充斥著她的生活,直到退役。
而她們的身高,在她們的青春期時就已經有了區分,直到成年后定了型——當了運動員的二女兒比姐姐高了6厘米。
重點來了,怎么讓自己的孩子“逆天改命”?道理就在這里,“身高這件事情,70%多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30%是可以靠后天努力的。”余紹淼說,一個孩子還能不能長高,關鍵得看骨骼線有沒有閉合,在骨骼線閉合之前,均衡合理的飲食、彈跳運動、有氧運動、充足的睡眠等等,都能讓孩子的個頭往上竄,這也是他的二女兒比姐姐長得更高的原因。
而這也是余紹淼能準確預測運動員們身高的原因,“這些運動員在青少年時期都是‘圈養’的,影響他們身高的后天30%的因素是可控的。”
我們可以想象成自己有一個同卵雙胞胎兄弟或是姐妹,他(她)一直接受著運動員式的訓練、飲食和睡眠,他(她)的身高就是我們在同一個基因下,能長到的身高極限。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長到那個高度,就是被自己給“耽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