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即至,家家都在備年貨。家在農村的同事感嘆:以前過年父母忙,年前就開始熏臘肉、打糍粑、做豆腐,孩子們眼巴巴地期盼著、偷吃著,年未過,新年的氣氛已濃?,F在倒好,這些東西都去超市買,方便了、省事了、豐富了,可年味卻淡了。
家風需要傳承,“家藝”也不能丟掉。每個地方,都有特色年貨,體現當地的人文風情;每個家庭,都有幾道“傳家菜”,蘊含著家庭傳統的延續。熏的雖是臘肉、納的雖是“千層底”,可孩子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在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辛苦準備中,蘊含家風的“家藝”潛移默化為年輕一輩所喜愛和傳承。
“家藝”也是一種年味,無處可買。雖然隨著技術進步,熏臘肉、寫春聯、納布鞋等已可由機械代勞,但年味是機器造不出來的,需要所有人共同去堅守和創造。(汪志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