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餡餅”的后面都有一“陷阱”。但是,一些青少年卻往往只被“餡餅”吸引。《楚天都市報》關于“男子賣白兔誘惑綁架女孩”的報道中講到:石首市11歲的小學生小歌(化名)特別喜歡小白兔。在她上下學的路上,有一個賣小白兔的攤子吸引了她,那個賣小白兔的叔叔不斷夸她喜歡小動物。之后,又引誘她說,“我屋里還有幾只更好看的兔子,既然你很喜歡,你去幫我喂一下菜好嗎?還可以送你小兔子。”當小歌高興地跟他走進他的房子時,她馬上就被綁架了。
怎么不被這樣的“餡餅”迷惑呢?吳甘霖提出,要培養真正有效的“三思而后行”思維。所謂“三思”,就是3個字“正、反、合”,即正向想一遍、反向想一遍,再綜合想一遍。青少年往往只想好的一面,缺乏反向思維,甚至對危險和陷阱從來不去想,容易上當。這時候,我們要讓孩子們多一份警惕,多想一想:“這個人為什么給我這么大的好處?”“他這樣做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三、騙子總是善于偽裝,不要被他的形象所迷惑。
騙子騙孩子,首先就要取得孩子對他們的信任。為此,他們首先就會針對每次欺騙的目的、性質,以及被騙對象的特點,精心偽裝自己身份。如在當今非常猖獗的電信詐騙中,冒充公檢法、教育等系統進行“恐嚇”詐騙的占到相當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