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即便在幼兒園(4-6歲)階段,中國家長最關心的10項焦點問題中與學習相關的就占了4項,如孩子不愿主動學習、讀書習慣差等。“從學前到小學階段,第一是激發和培養興趣,第二是養成良好習慣,再次是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這些比掌握知識都重要。就人格塑造、品質培養、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而言,若低齡階段出現問題后不加以正確教育引導,這些影響將貫穿個人成長始終。”傅祿建說。
上海市特級校長盛裴說,學校教育以共性為主,家庭教育則應以素養、個性化培養為重,而非知識教育。道德的言傳身教、平等交流的家庭氛圍、良好的閱讀環境、責任教育等,都對孩子的品性養成極有好處。家長需要關注和配合學校教育,但絕不提倡全程陪讀,過度監督。
理想與現實:指揮還是那根“棒”
家長教育焦慮的背后,是對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喚。如不能將招錄制度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將教育優質均衡化工作堅定推進,教育難題就得不到根本解決,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怪現狀,就會變著花樣地持續上演。
近年來,在一些一線城市,教育行政部門不斷規范民辦學校招生政策,大多規定了民辦中小學不得以奧數成績、競賽、等級考證書為依據選拔、錄取學生,嚴禁學校招生與社會培訓機構辦班掛鉤等行為。但政策的收緊沒有阻礙校外培訓班的瘋狂,處于夾縫中的家長,內心的焦慮也在不斷升級。有家長坦言:“在孩子升學問題上,為人父母的都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