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不少家長成了學校老師的“助教”,對于老師提出的“按時批改作業、監督修訂”等要求,一些精力或學識有限的家長頗有壓力。
“家?;硬荒苁窃劫薮?。”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原所長、特級教師傅祿建說,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互動配合。家校互動的目的是讓家長配合學校老師,營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氛圍,幫助孩子解決老師不在場時的難題,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無論是讓本應由孩子完成的任務由家長“包辦”,還是本應老師承擔的責任由家長“代勞”,越俎代庖的結果都會加重孩子和家長的功利心,最終會消解家庭教育的功能。
吳遵民表示,家長成為“助教”或是“家庭警察”,會增加家庭成員間不信任感。家長主要職責應是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做好孩子的道德表率,在家庭中發揮學校教育的正向延伸作用。“必須厘清責任,學校的歸學校,家庭的歸家庭,兩方教育互補所缺,否則只會苦了家長,誤了孩子。”
但也應該看到,一些老師之所以“任性”對家長“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或給家長布置“家庭作業”,利用的正是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關注,而這種關注往往又只聚焦在學業上。
在師生關系中,家長的焦慮給雙方都帶來了無形壓力。南京某小學教師葛某以微信群舉例說,一邊是群里家長對老師“熱情過頭”,哪怕是正常布置作業,都有大批家長回應:老師您辛苦了!老師注意身體!一邊是家長的“糾結”:孩子受欺負了要找老師興師問罪;孩子做值日,家長要來幫助掃地倒垃圾;動輒@老師,要求關照孩子冷暖飽餓;孩子考得不好,又要求老師開小灶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