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有的無人駕駛汽車過度依賴GPS進行定位,交大徐匯校園綠樹環繞、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GPS信號較差,GPS難以正常工作。針對這一問題,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博士生郭林棟采用SLAM技術建立了徐匯校園激光點云地圖。通過地圖匹配對無人車進行定位導航的方式,使無人小巴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4輛能坐8個人的小巴已經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嘗試運行,每輛小巴每天的載客量達200多人次。目前試運營階段最高時速15公里,正式運營后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提速。
楊明介紹,目前測試階段學校會在車上配備“安全員”,“大多數情況下安全員不用做任何事,但一旦遇到一些緊急情況,他會按下急停開關,保證安全第一”。到真正運行階段無人駕駛小巴并不需要安全員。據悉,這款無人小巴采用Level4級自動駕駛系統,車上沒有方向盤、油門剎車踏板,系統能自動觀察環境,進行轉向和加減速控制,也能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方式實現自動駕駛,充電5~6個小時,可續航一天。
校園無人駕駛小巴是上海交大與青飛智能聯合開發的第一款產品。記者了解到,青飛智能董事長兼CEO孫一飛本人也畢業于上海交大,他曾是國內最早一批參與無人車項目的碩士生。而青飛智能核心技術團隊中的很多人來自交大電院和機動學院,同時青飛智能獲得的投資也來自部分上海交大金融系的校友。
“此次合作主要聚焦低速園區無人車開發,未來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蘇躍增說。(記者 王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