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老師都將游戲視作“洪水猛獸”,但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名叫聞新的老師卻不這么看。他不僅在課堂上和學生們暢聊熱門網絡游戲《我的世界》的玩法,還鼓勵學生將《我的世界》與公開課《工業文化》結合,用玩游戲的方式認識航空航天世界。聞新和他的這門與眾不同的“游戲課”迅速成為了網友們議論的焦點。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時,聞新表示,這樣做是希望用另一種方式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他的課堂“教具”是游戲《我的世界》
給不太熟悉游戲的讀者科普一下《我的世界》。這是一款風靡全球的高自由度沙盒游戲,每一個玩家可以在三維空間中自由地創造和破壞不同種類的方塊。千萬別小瞧了游戲的“搬磚”模式,只要你手巧,搭建精巧的物件絕對不是問題。
在第三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聞新教授開設的《工業文化》公開課上,優質玩家就開始秀絕活兒了。聞新通過PPT課件展示了43個例子,都是玩家在游戲里實現的和航天有關的建筑和飛行器?;鸺l射臺、北斗衛星、中國空間站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這些和航空航天有關的裝備,都在《我的世界》里通過方塊進行了非常逼真的還原。如火箭發射臺完全模擬了真實的發射場景:火箭下方有3個固定機身的大支架,底下還有發射時散熱用的水池。
通過玩游戲來認識航天與航天文化,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謂獨到。聞新不僅在課件里用游戲世界的畫面做展示,還鼓勵學習一起玩《我的世界》。記者了解到,他曾讓學生在游戲里模擬火星探索、著陸到返回的整個方案,并進行專業性的論證與評估。一個學生表示,自己在游戲世界里的勝負欲很強,“聞老師還給我們展示過一個五年級玩家用方塊堆起來的北斗衛星。我們是航空航天專業的學生,可不能輸給五年級的孩子!”
00后大學生在方塊世界里了解航天文化
竟然可以用玩游戲的方式認識航空航天世界,聞新別出心裁的授課方式在網絡上走紅得一點都不讓人意外。知乎網友甚至還將聞新的教學案例寫進了回帖里,獲得高贊。對此,聞新認為,挖掘出游戲積極的一面,并將其應用到課堂,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用于上課,用于創新,我覺得挺好玩,有時候我勸學生,愿意玩就跟我來玩,我們既要玩好,又要致力于在玩中把科學文化素質提高。”
“與其采用沒收手機等方式讓學生遠離游戲,倒不如發掘出游戲積極的一面,寓教于樂。”聞新告訴記者,將課堂教學“游戲化”,其實源于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總結和思考。事實上,通過“游戲化”教學,聞新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不少學生在方塊世界里了解了航天文化,既玩了游戲,又實現了個人素質的提高,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會更適合現在的00后大學生。”
還有這些軟件
也能帶你“玩轉宇宙”
知乎天文學優秀答主劉博洋在其專欄“天文八卦學”發布了一篇《宇宙那么大,我們應該怎么看?》的文章,除了聞新教授推薦的《我的世界》游戲之外,還推薦了不少優秀的軟件,帶你輕松“玩轉宇宙”。
如“太空引擎”,劉博洋推薦道,“在軟件中,你可以在宇宙中任意的飛馳,‘前往’任意一個恒星。抵達后,你可以查看它的行星系統,并隨意登陸這些行星,查看上面的山水風光。”
另一款“虛擬天文館”,可以讓你足不出戶領略天文世界。它不僅可以“告訴你現在你所在的地方(或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的天上有什么東西——當然包括各種星座,各種日月行星;它也能加載太陽系內的彗星和小行星數據庫、地球周圍的人造衛星數據庫,預報這些東西出現的位置以及亮度。你可以查看各種常見天體的基本數據,對于比較重要的一些深空天體(星系/星團/星云),軟件也會顯示一些簡單的貼圖。”
劉博洋是天文教育公益組織“青年天文教師連線”的發起人,他表示,希望更多的天文愛好者能夠通過這些軟件,更好的了解宇宙的美。(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