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光明日報》4月10日報道 “水課”是什么?在大學里,它指的是那些教學內(nèi)容“硬貨”少、考勤不嚴格、結(jié)課方式簡單、給分高的課程。這樣的課程通常出現(xiàn)在非專業(yè)選修課中,學生為獲得相應學分,對這類課往往采取選而不修的態(tài)度。
選“水課”而不修,看似讓學生和教師都輕松,實則拉低了大學的通識教育水平,而通識教育水平正是我國高校與世界名校的差距所在。
在大學課堂應該如何消滅“水課”?一方面,高校應在開課環(huán)節(jié)嚴格把關、精心設計,以獎勵機制激勵教師開設能讓學生真正有收獲的“硬課”,避免因人設課等;另一方面,建立評價和退出機制,對評價低、質(zhì)量不過關的課程實行末位淘汰。
【觀察】中小學生的物質(zhì)食糧很重要,大學生的精神食糧同樣重要。
對大學課堂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學生上課時“倒伏”一片的情況并不是某所學校某堂課上的個案。“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甚至成為個別學長學姐們分享給大一新生的課堂“攻略”。
誠然,如今的社會價值觀多元,功利主義的浸染會讓部分學生唯GPA(平均學分績點)是從,但教育存在的價值不正是傳播端正的價值觀以驅(qū)趕錯誤的嗎?
“水課”的存在,為功利主義在大學校園的蔓延提供了土壤。對比世界名校,消滅“水課”、提高通識教育水平,是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