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做作業已經夠焦慮了,難道還要批改作業嗎?”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爆料稱,蕭山某實驗小學一年級班主任讓家長自己給孩子批改作業,讓不少家長心里很不悅,質疑老師把自己的工作轉嫁給家長。
類似的現象不止一起,在此之前,不少學校也曾推行過家長在家庭作業上簽字、或家長批改家庭作業的做法。對此,學校有學校的理由,一些推行家長批改作業學校認為,“家長要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督促孩子完成作業。”
究竟哪一種方式更有利于促進孩子的學習?本報采訪了兩位學者,共論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關系。
●觀點一
家長批改 激化家庭矛盾
熊丙奇(著名教育學者)
相對于“家長批改家庭作業”引發了批評和爭議,另外一種類似的舉措則獲得了很多網友的點贊,即有地方教育部門發出倡議,“如果孩子晚十點后還沒完成作業,可以選擇不做,只要家長鄭重簽字,第二天遞交給老師即可。”
這兩種方式看似完全不同,其實有內在的聯系,都是把“減負”的皮球踢給了家長。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也都有不得不讓人重視的后果。如“簽字不做作業”的倡議,家長真的會讓孩子不做作業早點兒睡覺嗎?如果大部分家長都有這樣的理性,那么也不會存在孩子睡眠不足,瘋狂的補課熱了。另外一種“家長批改作業”,也很容易導致孩子做錯的題必須得重做,直到全部做對了為止,這都是顯而易見的,學校或者相關的教育機構不可能不了解,但仍舊要做出這樣的舉措,與其說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倒不如說是為了保障學生的成績、或者把自身的教育職責甚至“減負”責任,推給了家長。
給孩子減負,要少一些形式主義,多一些實質作為。就小學生的作業而言,更有效的做法是,不要家長批改孩子作業,也不需要家長給孩子作業簽字。要求家長給孩子作業簽字,其實就是在給家長布置任務,同時也把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變為成績關系、作業關系。應要求家長引導孩子自主作業,保證孩子晚9點或者10點睡覺,作業的事交給學校、老師。這有助于家庭教育回歸,減輕家長的作業焦慮。
可能學校有自己的理由,比如有學校表示“家長要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督促孩子完成作業”,也有人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責任更重,家長應該負擔更多的教育職責”。但殊不知,這樣的觀念,其實是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混同一體了。
確實,家庭教育很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甚至比學校教育更重要,但必須分清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不同的,這種做法,直接導致家庭教育變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長變為孩子的作業監督員、輔導員,也令家長不堪重負。
去年,有地方教育機構明確提出“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教師不得布置超越學生能力的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教師布置的作業或糾正孩子的作業錯誤,不得要求家長通過網絡下載并打印作業,不得要求家長對書面作業檢查并簽字,嚴禁教師以增加作業量的方式懲罰學生。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配合,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能都圍著知識教育轉,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引導孩子做人的教育。另一方面,許多家長本身工作就很忙,而且也沒有受過相關的教育學訓練、心理學訓練等,缺乏指導孩子做作業、批改作業的能力,勉強要做,往往顯得很暴躁,事實上也有很多家庭因為“陪孩子做作業”的問題而造成激烈的矛盾。而且,家長過度地干預到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也不利于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學校當然可以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但家長要承擔的更多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等,而不是把親子關系變成一種功利化的分數關系、成績關系,這也是對家庭教育職責的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