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如能享用一枚青團,一品那來自江南、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體味最新鮮的薺菜帶給舌尖的爽口,那是何等的愜意。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就有這樣的口福。這種最應季的美食禮盒最近出現(xiàn)在學校食堂里,禮盒由三種口味組成,分別起了優(yōu)雅的名字,連起來是:“此心牽絆”,“千里薺”“相思”。這一美食很快被人大師生乃至校友瘋搶。
不知從何時起,美食已經(jīng)成為了人民大學的一張“網(wǎng)紅”招牌,學校食堂里的菜品花樣繁多,還有國宴名廚掌勺,由學生代表監(jiān)督把關,加上后勤經(jīng)理、食堂主任親自上陣,在新媒體上為美食“代言”。對于在校生而言,學校食堂里的美食已經(jīng)成為大學時代的一份青春回憶。
美味青團一天賣出2000多個
3月27日中午12點,人大北區(qū)食堂“江南風味小吃”的兩個窗口前已經(jīng)排起了近10米的長隊。雖然這里也售賣小籠包、燒麥等小吃,但很多學生是沖著最新鮮的青團而來。記者注意到,青團的價格并不貴,如肉松蛋黃餡兒的5元一個,松仁豆沙餡兒4元一個,“肉松蛋黃青團是將咸蛋黃一個個剝出來,揉碎,加入肉松香油豬油,再揉成蛋黃的形狀加入青團;松仁豆沙青團用的也是上好的松子仁兒和豆沙。”人大北區(qū)食堂主任王祚榮介紹。在記者停留的不到5分鐘的時間里,兩個窗口就賣出了30多個青團,幾乎人手一個。
采訪中,兩位女生火急火燎地沖進食堂,“我們都是一下課就從教學樓沖過來的,北區(qū)食堂離得遠,就怕青團賣完了!”一位女生說,她是江蘇人,剛上大學時父母還擔心她不適應北方的飲食,“我拍了照片給媽看,告訴她這里連青團都有,挺好!”王祚榮告訴記者,今年的青團非常受寵,最高峰時食堂一天就能賣出2000多個。
其實,像青團這樣的“網(wǎng)紅”小吃在人大食堂還有許多,西區(qū)食堂一個月前試推“老北京風味”小吃,就吸引了大量師生,其中玫瑰餅僅一小時就基本賣光;此外東區(qū)食堂推出了16.8元一份的“精品烤鴨套餐”,學生不必花大價錢也能嘗到北京烤鴨的酥脆細嫩,許多周邊上班的白領都慕名趕來體驗。
把國宴大師請進學校食堂
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中糧集團總廚師長、人民大會堂餐廳處國宴大師……這些頂級名廚掌勺的大餐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機會一品,但人民大學的師生從去年開始就可以享受名廚的手藝,這得益于后勤集團推出的“客廚RUC”活動,該活動通過邀請校外廚師團隊,推進風味菜品研發(fā)和交流,創(chuàng)新校園美食文化,使之更加“平易、親切”,切實讓人大師生“吃好”。
從去年9月20日起,人大在秋季學期就舉辦了10期活動,邀請到北京民族飯店高級烹飪技師滿銅德、江陰永豐源大酒店大世界基尼斯湯包制作團隊、北京飯店譚家菜主廚蔡香順、中糧集團總廚師長王中偉、人民大會堂餐廳處國宴大師王圣奎等一批名廚進校,為全校師生烹飪美食。“雖然名廚掌勺,但菜品還是基本伙食價格,比如國宴大師王圣奎熬了一夜湯做出的獅子頭,我們還是賣五塊錢一個,排隊的師生幾乎繞著餐廳甩了一圈兒,場面非常火爆。”后勤集團總經(jīng)理宋大我對記者說。
校外大廚的加入不僅給師生帶來美味,也通過“傳幫帶”提升了校內(nèi)廚師的手藝。不僅如此,人大食堂還專門請了學生來給菜品“挑刺兒”,他們組成了“食堂鐵粉團”。記者了解到,學生“鐵粉”可以深度參與食堂菜品推介和菜肴品鑒環(huán)節(jié),后勤集團還會不定期面向“鐵粉”舉辦烹飪工藝講座并進行菜肴制作現(xiàn)場演示,“我們會很耐心地聽取他們的建議,改進我們的菜品口感,讓學生們吃得滿意。”王祚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