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成才:大學的“成長頻率”
10年前,李博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剛剛成為大學生的李博,帶著幾分羞澀和自卑,甚至在介紹自己的家鄉時也總是用“兩廣”替代欠發達的廣西。“大學是成長的最好時期,學習一定不能放松,要抓住一切機會提升自己,這樣你才會有能力去改變那些想改變的東西。”初入大學,班主任賈玉平的一席話讓李博醍醐灌頂,也讓他找到了北理工學子的“標準成長頻率”,打那以后,砥礪奮進成了李博大學生活的主旋律。
大學4年里,李博成績優異,練就了過硬的本領,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等一系列獎勵,還積極參加科技創新競賽,曾獲第五屆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2013年,獲評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的李博,保送本校攻讀博士,師從學校激光制造領域著名專家姜瀾教授。治學嚴謹的導師、學術氛圍濃厚的課題組,讓李博如魚得水。讀博期間,李博取得了更加優異的成績,先后發表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兩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一項。
求學過程中,“學霸”李博的大學生活并不枯燥。他熱愛體育運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走出校門,感受廣闊天地。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在北理工的學習經歷,讓李博從一個來自廣西農村的青澀少年,成長為眼界開闊、學術功底扎實的青年學者。伴隨著能力的提升,李博對自己人生價值的思考也更深入了。“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簡單,改變一群人的命運很難。”投身基層、服務國家的念頭,像一粒種子在李博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擔當奉獻:源自紅色基因
放棄高薪,投身基層,讓祖國大地成為燦爛人生的最美畫布,談到畢業之際的人生選擇,李博總是提到自己的“紅色基因”。
“我永遠都會記得那個清晨,張老師送我們上車去比賽,揮手時的模樣。”雖然已經過去7年,但李博仍會時不時想起那個北理工的通宵之夜。2012年5月的一天,凌晨3點,萬籟俱寂的校園,在信息教學樓4002教室,78歲的張忠廉教授,仍然在指導著李博和小伙伴們一點一點地調試著手中的創新作品。在第五屆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北京賽區比賽的前夜,年近八旬的張忠廉通宵指導的一幕,深深地感動了李博。嚴謹認真、踏實奉獻的北理工品格就這樣注入這位年輕學子的心中。那一年,李博和同學們憑借這款名為《長征組歌》的作品以全市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進軍決賽,并最終獲得了全國第一名。
“低調、踏實、奉獻、進取,熱愛祖國,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而奮斗……”當談到什么是北理工的精神時,李博認真總結起來。北理工誕生于抗戰烽火硝煙之中,創辦于延安這個革命圣地。北理工人骨子里代代傳承的紅色基因和精神品格,錘煉著李博的品德修為。
“將中國原創世界影響的激光制造新方法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作為使命。”這是李博對導師姜瀾教授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導師牽頭“增材制造和激光制造”等方向的國家中長期規劃和科技部等部級五年規劃10項,帶領團隊始終將中國激光制造保持在世界領先水平。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作為使命,這種家國情懷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體現在一個個辛苦付出的實驗中、一份份字斟句酌的規劃中。而在北理工10多年的培養下,更是讓李博強化本領,成長為一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的高素質人才。
“聽到村民捧著哈達挽留扎西同學時,我深受觸動,眼圈都紅了。”2018年12月6日,李博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北理工第一書記”畢業生基層就業座談。座談會上,李博被那些戰斗在西藏、廣西等扶貧一線的北理工校友們的經歷所感動,更加堅定了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想法。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這樣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
“立大志、做大事,在奮斗的過程中發揚北理工精神!”面對即將到來的選調生生活,李博希冀滿滿,“北理工永遠是我的家,是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時候的強大精神支柱和資源保障。我希望自己將來不負母校培育,貢獻祖國,造福一方,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北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