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退休老教師用39年善行證明“一輩子做好事”
“您都這么大年紀了,要好好照顧自己啊,這錢我們不能收!”近日,家住河南省永城市的梁青蘭,面對一位前來捐款的白須飄然的七旬老人,含淚婉拒道。但老人自言受她15年來堅持看護植物人兒子的事跡感動而來,執意讓她收下這份心意,因為他本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深知如此堅持的不易。
劉懷禮到15年來堅持看護植物人兒子的梁青蘭家里,為其送上資助金。 尚明俠 攝
這位白須老人,就是永城市蔣口鎮秦灣村退休老教師劉懷禮,他堅持看護植物人愛妻三年、為悼亡妻蓄須明志誓不再娶的故事,在經本網報道后,被廣為傳頌。
劉懷禮在蔣口鎮敬老院和老人們聊天。 尚明俠 攝
其實,相對于對感情的忠貞,劉懷禮老人還有更為感人的事跡被歲月深埋。這是記者近日在永城走訪時了解到的。
“三三三計劃”
1964年參加工作的劉懷禮,在1979年7月入了黨。入黨的同時他向家人們宣布了一個計劃——“三三三計劃”,即從每月60元的工資中留下三分之一用于生活,三分之一用于培養后輩,拿出剩下的三分之一專門用來做善事。
村民劉岳峰向記者講述“劉懷禮大道”的故事。 尚明俠 攝
“三三三計劃”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支持,從此,劉懷禮做善事的信心更足了。村里的困難家庭、孤寡老人、輟學孩子等都得到過他的資助。學校里的孩子,幾乎都使用過劉懷禮發放的學習用品。劉懷禮所在的學校擴建,他把自家準備建房的磚和木料全部捐出,還先后資助二十余名貧困學生重返校園。每次外出,劉懷禮都刻意多帶點兒錢,只要看到有學生模樣的人乘車,他便主動幫其墊付交通費。在他看來,孩子們上學不易,能為他們省一點兒是一點兒。
1991年,他從報紙上看到“希望工程”倡議書,“1.5元錢便可解決一個孩子一年學費”,他立即給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寫信表示支持,先后捐款400元資助了陜北安塞縣和河北淶源縣10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1996年,劉懷禮從民辦教師轉為正式教師,工資標準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他喜在心頭,因為他有自己的“小九九”:這下子可用于幫助別人的資金更多了。
劉懷禮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的捐款。 尚明俠 攝
敬老院的“集體生日”傳統
永城市蔣口鎮敬老院有個雷打不動的傳統: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全院老人都會過集體生日。提及這個傳統,還要從劉懷禮說起。
了解情況的蔣口鎮敬老院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90年,蔣口鎮敬老院成立后的第一個重陽節,是劉懷禮為老人們擺了宴席祝壽。看著老人們一個個像過大年一樣高興,劉懷禮趁機提議,將每年重陽節這一天定為老人們的“集體生日”。該提議得到了當時蔣口鎮黨政負責人的肯定,還就此制定了祝壽標準。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每年的重陽節、中秋節、春節,劉懷禮都會帶禮品和慰問金前來敬老院慰問。多年負責民政口的現任副鎮長劉國富說:“我都記不清陪同劉懷禮跑過多少次敬老院了。”
而劉懷禮家里來敬老院的不光他本人,妻子還健在時,做了好吃的,也都是習慣性地先給老人們送去;大兒媳李淑華也經常為老人們洗衣服、拆洗被褥;二兒子劉國政參加省里的舉重運動賽事歸來,專門購買25把龍頭拐杖贈給敬老院老人。每年春節,老人們還結伴去劉懷禮家“走親戚”,親密儼然一家人。
“一輩子做好事”不是難事
為人師表,敬老愛親,除此之外,劉懷禮的其他善舉也贏得了村民們的交口稱贊。
“這整條路都是劉懷禮一家修的,方便了俺全村人!”站在平坦堅實的村中主干道上,村民劉岳峰激動地向記者講述了“劉懷禮大道”的故事。
據他說,秦灣行政村下轄秦灣、劉灣、林灣三個緊相毗連的自然村,多年以前,村中合計3公里的主干道路況極差,村民們一遇雨天泥濘便無法出行,劉懷禮一直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道路的“三灣改造”。最初的階段,在雨過天晴后,趁飯后課余的工夫,劉懷禮自己拉上架子車拉土墊路。而當出村小橋坍塌,他就拆了自家的豬圈搬磚修橋。2007年,劉懷禮通過召開家庭會議,發動兒女集資并自籌資金,共籌集2.7萬元為村里翻修了主干道。村主任秦洪恩記得特別清楚,“當時光石子磚渣就拉了73車!”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誰家遇到困難,劉懷禮總會第一時間登門看望,送上幫助金和暖心的話語。劉懷禮到底做了多少件好事,連他自己也說不清,但村鄰百姓卻實實在在地記在心頭。
秦灣行政村主任秦洪恩曾粗略統計過,這些年劉懷禮為本村修橋鋪路、資助困難戶、為孤寡老人的捐贈在5萬元以上,為鎮敬老院老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10萬元以上。
其實,別人眼中博施濟眾、仗義疏財的劉懷禮根本算不上“有錢人”,除了工資,他并無其他收入,用以資助的錢都是他對自己“摳門”摳出來的。一直以來,在個人生活上,他省吃儉用到“慳吝”的地步,從來不抽煙、不喝酒,外出吃飯從不超過3元錢標準。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老人,卻幾十年如一日以幫助別人為樂,以至妻子生前曾“擠兌”他說——“你就是個腰里揣上十塊錢就睡不著覺的家伙!”
對此,劉懷禮也樂于承認這一點。他說,在維持正常的家庭開支外,手里的錢稍一多就難受,“總想著得拿出來幫幫有困難的人。”
劉懷禮以他的高尚品德和一貫善行得到了全村人的尊重。群眾之間有了糾紛,村干部調解不好的事,他一出馬,雙方立即握手言和。“三尺講臺論古今,七寸竹筆著詩文;兩袖清風德為范,一身正氣育后人。”這是劉懷禮的自況,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標尺。
蔣口鎮中心校劉允祥校長曾經是劉懷禮的學生,從小耳習目染,一直以劉懷禮老師作為自己的人生標桿。劉允祥曾多次在全鎮中小學校長大會上公開稱頌劉懷禮的事跡。“我這么講并不是因為他做過我的老師,我只是覺得,像劉老師這樣德教雙馨的人,應該是我們所有老師的老師,他一輩子偏居一隅,不求名利、不計得失地做了那么多普普通通實則又難能可貴的好事,可以說是我們教師隊伍的標兵。”劉允祥感慨地對記者說。
劉懷禮曾經寫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信件。 尚明俠 攝
目前退居在家的劉懷禮,準備完成兩個心愿:一個是“承包”村里的主干道養護工作,每天無償打掃、修整;另一個是想組織成立村里的紅白理事會,好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長宣傳移風易俗政策,將市里的“敬老尚儉”工程、“黨暉溫暖·十大幫扶行動”等活動精神講給更多的村民聽。(記者 趙暉 通訊員 尚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