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湖北襄陽襄州區峪山鎮峪山村的20多個留守孩子都會來到村里李運生老人家院子里的校外輔導站——那里,85歲的“李爺爺”敞開大門,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義務陪大家上課、游戲。
1992年,時年60歲的退休教師李運生,在自家辦起輔導站,每周末、寒暑假免費幫教留守兒童。最近,李運生上榜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
李運生是一名殘疾人。25年堅守,換來1000多名孩子受益。在他的帶動下,類似的家庭式校外義務輔導站,在峪山鎮已建起10個。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到峪山鎮,探訪輔導站背后的故事。
輔導站位于峪山村路邊、李運生自家院內。兩間灰白色的平房,分別是教室和圖書室。幾棵果樹掩映下,墻上“儉、信、禮、學、孝”幾個大字格外顯眼。教室里,30多張淡黃色的課桌椅纖塵不染、整整齊齊。院內,立著兩張乒乓球臺。
1932年,李運生出生在一個幾代人從事私塾教育的家庭,1950年,到村小學任教。1973年,他參加水利工程建設,一次排啞炮不幸遇險,從此失去了左眼、左臂。
1982年,考慮到身體不便,李運生提前從學校退休。掛念著學生們,他提出擔任鎮小學和中學校外輔導員,每學期講講德育課。
愛人韓心芝喜愛種花,為貼補家用,李運生有時去街上賣花。上世紀90年代初,村里開始有些村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孩子在家。一次賣花時,李運生聽鎮上幾位退休教師聊起這樣一個事實:周末與寒暑假,孩子們脫離了學校,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管不過來,有的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蝦,時有危險發生。
“為什么不辦個家庭輔導站?”李運生想著,假期孩子們如果能有個一起愉快學習、又能安全游戲的地方就好了,家長也能放心。
想法很快得到了同是退休教師的韓心芝的支持。兩人拿出積攢的1000多元退休金,又賣掉了院里的10多棵老樹,湊了3000多元錢,買來了課桌椅、筆墨紙硯等學習用品。沒有教室,就把10來平方米的堂屋騰了出來。
當年暑假,李運生校外家庭義務輔導站開張了。附近的家長,一下子送來了30多個孩子。
多年的執教生涯,讓李運生對小學語文、數學教學十分熟悉。但是,一個現實是,每茬兒來站里的孩子們,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初中生都有,如果再用學校的課本,一是無法統一上課,二是激發不出孩子們的興趣。
辦站前,李運生多方找老同事探討,決定將輔導站定位為以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習慣,以及德育教育為主。輔導站設置圖書室,還有書畫組、手工組等,對一些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學生,李運生義務輔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