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一張照片頻繁地出現在各大媒體報道中,并在朋友圈刷屏。
照片中,每個人都手持畢業證書在北京大學校門前合影留念。他們以社會上俗稱的“打工者”身份進入最高學府,卻又不斷地努力改變自我命運,并創造了一個個“逆襲奇跡”,他們就是從北京大學考出去的“學霸保安隊”,有媒體稱他們為神一樣的存在。
保安與“學霸”這組反差較大的組合,卻創造了掙脫命運束縛的傳奇。很多網友好奇,這些逆襲成功的“學霸”都走過怎樣非同尋常的路,如今又過得怎么樣?
為此,記者聯系并采訪了曾被清華大學學生親切地稱為“饅頭神”的張立勇。目前,他是“北京張立勇青年勵志工作室”的創始人。
精心打扮徘徊良久 第一次鼓起勇氣去教室
1996年,21歲的張立勇踏入了清華校園,與其他學生不同的是,他是以一名食堂廚師的身份進入這所高等學府。
張立勇說,自己在清華食堂上班期間,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體力活比較多,起早貪黑,一天下來,整個人的精力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是,對于因為家庭貧困高中只上了三個學期便無奈輟學、小小年紀就踏入社會靠體力打工掙錢的他來說,對知識的渴望遠比普通學生要強烈。張立勇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剛進入清華大學食堂,他就有了邊工作邊學習的計劃,但是,現實又給了他一個難題。
在清華食堂上班,雖然提供宿舍,但是一間宿舍差不多要住將近20個人,結束了每天10多個小時的工作后,疲憊的室友們靠聽歌、下棋、打牌來放松,顯然,這樣的宿舍環境并不是一個看書學習的好地方。
沒條件自己也要創造條件。“清華的路燈很亮,這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張立勇有了“鑿壁借光”看書的想法。于是,一下班他就去清華東操場和西操場的路燈下看書。但是好景不長,另外一個問題又來了,北京的冬天是很冷的,寒冬臘月冷得你根本沒法在路燈下專心看書。
一天,一個清華同學提醒他“廚師想學習,應該也是可以去教室的。”在張立勇心里,教室是學生和老師待的地方,他一個廚師不太敢去教室看書。但是,在這個同學的提醒下張立勇還是鼓起勇氣打算試一試。
“有一天,我把自己最好的衣服穿上,頭發梳整齊,還特意買了一個新書包,刮好胡子,打扮了一番,然后到了清華大學第四教學樓。但是在樓外面,大概徘徊了半個多小時不敢進去。當時實在太冷了,但又非??释苓M到亮燈的教室里,最后,終于鼓起勇氣走了進去。”張立勇說,這一天他怎么也不會忘記,亮著燈、有暖氣的教室有多溫暖,那一刻,自己有多幸福。
不過,現實生活中難免會有出乎意料的情況出現,在溫暖的環境下看書總會犯困。張立勇說,“有困難,我們總得想辦法解決”。他看到其他學生都隨身攜帶一個熱水杯,他也買了一個。張立勇說,“別人去打開水,我也去,只是,別人的水是冷涼了才喝,我是接回來開水就喝,多喝兩口熱水,燙一燙舌頭,最起碼能保證一晚上看書不困,效率也就提高了。”“懸梁刺股”式的學習在張立勇身上體現。張立勇告訴記者,“當時真的是太渴望學習了,渴望成長,享受這種上大學的感覺。”所以,一般情況下,張立勇會在自習室待到管理員催促離開,他才走。把勤奮做到極致,這是張立勇最大的感受。
他說,當初自己是大山里“逃”出來的孩子,當過搬運工、建筑工,雖然身在清華但還是自卑,是學習改變了自己,從自卑慢慢變得有自信了。張立勇說,“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同樣可以做得很好,只要你努力,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在追夢的路上,一切絆腳石都將是成就你夢想的基石。(記者 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