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學院讓我大一必修《文科數學》
每一個畢業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文科生,都會難忘一門大一的必修課程——《文科數學》。朱峰也一樣:“當時我就瘋了,一個學期要浮光掠影地理解理科生4年的數學知識!我是要做記者的呀,為什么要學數學?后來我明白了,數學讓我學會了邏輯搭建和理性思考,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在未來的各種道路上,不會犯太大的錯誤。”
朱峰說:“大學教育告訴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要‘守腦如玉’,尊重自己每一個思想的閃光點,去挖掘它研究它,哪怕聽到了來自權威人士的反對聲音,也要堅定地用邏輯、經驗和知識,去構建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
上學期間,有兩件事讓朱峰記憶深刻:一是在上一門新媒體課程時,她研究人人網,什么標題因素會影響一篇文章的傳播率;二是當時清華大學實行網費改革,朱峰和幾個小伙伴在網上發文章稱此舉“未與學生商議”,最終學校與學生代表座談,制定出了現行的階梯收費方式。“這兩件事讓我感受到,原來可以通過輿論導向去影響事件的進展”。
2013年畢業后,朱峰進入金融行業工作;2014年年底,她辭職創業,因為有一個現象的出現讓她覺得時候到了——“小蘋果”和“冰桶挑戰”,以短視頻的方式擊破全網,形成高傳播率。在此之前,大家玩的是GIF、表情包、顏文字,“我覺得一個新的時代要到了”。
朱峰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基于想象構建的世界,這個想象以前是通過文字,我是一個創業者,我要考慮未來會長什么樣,然后倒推回來今天該做什么。現在馬上5G網絡就要出現,費用降低、速率倍增,我們可以使用更多以前覺得‘燒流量’的東西,我認為視頻將是下一個傳播形態。”
朱峰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解釋了自己對“工具”“渠道”“平臺”“引擎”的理解——首先是工具,比如MSN,當時是白領用來交流的工具,但僅此而已;第二步是渠道,比如Itunes,能推送內容;第三步是平臺,比如淘寶,所有人都在上面交易;第四步是引擎,比如微信,瀏覽它是現在很多人打開手機的第一件事。
朱峰說:“這個時代的引擎是微信。在5G技術的支持下,社交的方式更加多元,下一個能替代微信的產品一定是引擎級別的。我賭是視頻社交。那視頻如何實現從工具到渠道的轉變,就是視頻能把人聯系起來成為一個群體,并在上面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