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5月3日的一條微博在五月初持續發酵——世界頂尖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顏寧近日受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
在清華大學完成本科學習,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的顏寧,為何在任教清華后又受聘普林斯頓?對于“雙一流”建設中的清華大學,這又意味著什么?記者就此采訪清華校方及顏寧本人。
清華大學:
有助于將中國學術思想、教育理念傳播到國際學術舞臺
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首先證實了這一消息。該負責人表示,顏寧經本人慎重考慮并與學院和學校仔細溝通,已決定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職位,將于近期前往就任該教職。他透露,在聘期內,顏寧將在普林斯頓大學繼續從事高水平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也會保持與清華的聯系,在符合兩校規范的情況下,安排出時間在清華繼續從事一定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推動兩校和中美兩國間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
高水平創新人才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寶貴資源,也是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積極爭取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清華大學逐漸成為世界一流高校的一分子,該校培養的博士畢業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學正式教職的情況已日益多見,在職教師被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世界名校聘為長聘或講席教授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位負責人說,這些事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世界一流大學對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國內高校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有較高認可,清華大學有一批優秀學者已達到國際一流大學教師的水平,其中的杰出者更是達到了世界名校的講席教授水準。
以顏寧為代表的青年科學家赴世界頂尖高校任教,將對處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中國高校,產生什么影響?該負責人直言,這是國際高層次人才流動的正常現象。清華對此保持開放、樂觀和積極的態度。“近年來,我國大學師資水平不斷提升,與國際一流大學師資流動更加頻繁,合作日益緊密,像姚期智、施一公等從普林斯頓回到清華,帶動了清華相關學科的發展,加強了中美兩國科研等領域的合作。顏寧選擇再次回到普林斯頓大學,我們相信,這有助于將中國的學術思想、教育理念和清華的學術風格傳播到國際學術舞臺,產生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