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文學老師說
這是好事,也是文學的幸運
范雨素在哪兒?范的文學老師張慧瑜也不知道。“能引發這么大的關注,我也很意外。”張慧瑜也接到了不少電話。大多是來問范雨素。
張慧瑜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研究員,他從2014年去工友之家義務講課以來,范雨素就常去上張的課。“幾乎每節課都到。”張說,讓人感動的是,這位初中畢業的農村打工婦女對文學的虔誠和熱愛。
范雨素從小喜歡看書,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普及的年代。有一段時間,她迷上瓊瑤的小說,覺得自己的名字太土,就改成了現在的“雨素”。不過,改了以后,她又覺得別扭。“覺得像是戴了個假面具似的活著。”
平常沉默不愛說話的她,討論起文學來卻是滔滔不絕。
在上周日的文學課上,范和張老師就有了一段討論。那時,張講的是一篇關于暗夜的小說。
“這沒什么意思,沒情節”,范這樣說。
張驚訝的是,這樣一篇相對冷門的小說,范雨素居然看過,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再過兩天,文學課又要到了。張判斷,這次范雨素不會來,“她需要靜靜。”
對于范雨素引發的社會關注,“從某種方面來說,這是好事。”張這樣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長期從事文學研究的他覺得,這是一次純文學的回歸。
“沒想到,沉寂了多年的文學,在打工群體身上又成了力量的載體,重新引發大眾的關注和熱議,這也是文學的幸運。”張慧瑜說。雖然,他也覺得,“這很可能就是一陣風,熱點過了,也就過了。”另外,在他看來,通過范雨素的關注,傳達的也是社會對這個底層群體的理解。“這也是一種進步。”
消失的這兩天,范雨素在干嗎?在想什么?皮村的人不知道。
或許,她在想著她的困惑——安全感。這幾年來,范雨素一直有個困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生活也富裕了,但為什么還是沒有安全感?“我大女兒雖然在寫字樓上班,可我看她的簽名依然是:農民二代,漂二代。她的好職業并沒有給她帶來安全感,歸屬感,她依然是惶恐的。”在她的一篇文章里,她這樣寫道。
她說,她還在尋找答案。
范雨素"爆紅"后手機被打爆 有人拿錢追到村里
范雨素本以為拿來換點稿費的第一篇公號投稿《農民大哥》的5000多點擊量就是她受關注的上限了。“誰知道早晨一醒來,還不到9點鐘吧,文章(《我叫范雨素》)左下角的數字跳到了10萬+。”
幾分鐘后,“范雨素”這個名字上了百度百科。
幾個鐘頭后,她的手機幾乎被打爆。她抱著還沒拔下充電器的手機,不知打給誰求救才好。
幾家知名的出版社很快追到村子里,插著紅旗的皮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門口又多了幾輛寶馬。一些右臂底下夾著錢夾的城里人模樣的人逢人便問:“范雨素是住這里嗎?”“你能聯系上她嗎?”
(原標題:范雨素“失蹤”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