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two three,fly!”隨著孫小然(化名)“一聲令下”,王大山用力將他舉得老高,屋子里傳來兩人爽朗的笑聲。
說出這句簡單的英文,對家住長沙青園社區的11歲自閉癥患兒孫小然而言并非易事。在一次次“舉高高”的游戲互動中,來自意大利的王大山終于讓他做到了。
王大山(左二)和妻子李艷(左三)獲頒來自天心區教育局和殘聯的感謝狀。 曾奕 攝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王大山和他的中國妻子、長沙青園小學教師李艷頂著寒風,再次走進孫小然家中“送教”。看到兩位老師的到來和送給自己的繪本、毛絨玩具,此前一直緊盯著電視屏幕、與家人幾無交流的孫小然終于轉移了視線,一臉興奮。
1歲多發現異常,3歲最終確診。“幾乎不怎么說話,要說也就兩三個字。”在孫小然母親的描述中,因為社交、溝通障礙,兒子自小就沒有情感,也不依賴父母,以致足齡后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到校接受義務教育。
與王大山夫婦的“結緣”,讓孫媽媽開始在兒子身上發現一些可喜的變化。“以前會抗拒家人教他識字,現在很享受送教老師的教學過程,理解能力也增強了。”
為保障殘疾少兒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9個月前,長沙市天心區教育局和天心區殘聯決定開展一項針對該區未入學殘疾少兒的“送教上門”行動。根據家庭教師自愿、免費教育原則,官方按“二比一”的師生比例,選定了28名中小學教師與14名未入學殘疾少兒家庭合作開展服務。
來自湖南一高校的外教王大山,是積極參與該行動、上述教師之外的一名“編外”送教者。
“這些小孩比較特殊,需要更多人的關懷和幫助。”在妻子申請加入送教隊伍時,感動于這一公益之舉,王大山決定一同前往。“他平常就熱衷做義工。”對此,李艷欣然應允,并希望自己的外籍丈夫能為孩子帶來一些不同文化和“新鮮東西”。
夫妻倆和青園小學的另一名教師最終與孫小然家結成“對子”,每周風雨無阻輪流上門為其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