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第一課:打漿糊
修復室門口的地上,擺著一個有些歷史的漢白玉魚缸,游著幾尾紅色金魚。初次來的人都會夸一句,“養(yǎng)得真好”;李屹東則笑著說:“勤換魚就好了。”
李屹東本科學的是美術(shù)史,碩士學的是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對書畫修復算是有一些基礎(chǔ)。但每個年輕人進到修復室后,都要先上幾個月基礎(chǔ)課。
第一課,打漿糊。
“別看第一課,很難的,我練了幾個月,才基本學會。”李屹東說,漿糊分兩種,淀粉漿糊和面粉漿糊,前者多用于修書,后者多用于修畫。市面上賣的淀粉可能有添加的,修復師們不放心,所以,打漿糊用的淀粉是他們從面粉中手工提取出來的。
“先把面粉和面,然后水洗,洗掉的就是淀粉,洗剩下的那團特別有彈性的東西就是面筋。”說到面筋,李屹東也很有研究,“面筋先蒸,蒸完放冰箱里凍,凍完切片,和辣椒一起炒最好吃……”打淀粉漿糊的副產(chǎn)品——炒面筋,大概是專屬修復師們的特殊福利。
盡管淀粉漿糊步驟繁瑣,但真正考驗修復師打漿糊水平的還是面粉漿糊,要掌握面粉和水的比例、水的溫度、沖水的高度、時間、力度……最好的面粉漿糊應(yīng)該微微發(fā)黃,拿碗一舀就是一坨,不會散,放涼水里一鎮(zhèn)就能用,總之,“比新東方學做菜難”。
漿糊很稠,李屹東這樣的年輕小伙兒都打得胳膊酸疼,但必須手工,不能用攪拌機。在修復室里,有很多工具都是“前輩修復師傳下來的”,比如,壓書的鉛砣、大理石磚,盡管有了電器設(shè)備,但機器始終沒有手的感覺,力量大小很難控制。
不過,年輕的修復師們并不排斥新科技,有好用的也絕對不放過。“比如,先進的紙張纖維分析系統(tǒng)能夠準確地檢測出原件和補紙的成分,對古籍修復就有很大的幫助。”李屹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