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理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在一線)
——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陳治亞
高校被譽為教書育人的神圣殿堂,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然而,高校并不是學術研究的一方凈土。近年來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頻發,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怎樣認識這一現象并進行有效治理?記者日前走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陳治亞。
記者: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有哪些表現?該怎樣分析其不良影響?
陳治亞: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主要表現在學術行為、學術權力、學術原則3個方面。一些學者在從事學術工作時不遵守科學道德,或利用自己的學術地位從事不道德甚至非法的牟利活動,包括低水平重復、粗制濫造、泡沫學術、假冒偽劣、抄襲剽竊等。一些學者把自己手中的權力當成謀取私利、維護既得利益的工具,瓜分、掠奪學術資源,進行對自己有利的利益再分配。利用權力包庇、掩蓋個體的學術腐敗,把學術職位當成官場職位。個別學霸、學閥橫行,甚至造成了這么一種氛圍:想要在學術界混得好,就必須要努力爭取撈個一官半職。一些學術界的頭面人物放棄學術原則,打著學術的幌子,與貪官為伍,與奸商勾結,把攫取利益的黑手伸向政府和社會。
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有示范作用,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學術風氣,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品德修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德”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德才兼備是衡量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標準。如果教師都行為不端,甚至搞腐敗,那么“立德樹人”又從何談起?高校學術不端與學術腐敗還會導致民族先進思想的枯竭,創造力的下降,進而引發國力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