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歲的高岳正是常州武進區的一名退休教師,與很多人選擇進城居住不同,他回到了牛塘鎮丫河村委的老宅居住。
15年來,高岳正一直在丫河橋邊一塊曾經人人嫌棄的荒地上忙碌,打造出了個“微型公園”。如今,這里有水有橋、有花有樹,已遠近聞名。
通訊員 周克進 翁路英 謝佳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靖宇 馬奔
“微公園”曾是受嫌棄的荒地
“微公園”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牛塘鎮,總面積不到一畝。這里小橋流水、花草四季、竹子挺拔、楊柳倒掛、木槿籬笆,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2000年,這里可不是現在的樣子。據介紹,雖然這塊地靠在運河邊,但因為不是丫河村的主景區,所以幾乎成了被人們遺忘的角落。因長年沒有整治,池塘里全是淤泥,還堆著不少生活垃圾。
2001年,高岳正從牛塘中心小學退休,老宅附近的環境,讓過慣了現代生活的高岳正有些不習慣。幾經思慮,夫婦倆決定,一方面尋求政府支持,另一方面自己動手向這片臟亂差的荒地宣戰。
高岳正所在的高家村民組很贊同,隨即拿出村組有限的1000元資金支持。高岳正也按計劃出資1500元,先建起了老年人活動圈——300米長的健身路。
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高岳正夫婦不辭勞苦,撿廢磚、買舊料、進黃沙、購水泥,開始鋪磚路。夫妻倆一個當泥水匠,一個為輔助工。經過一番努力,磚路筑成,面貌一新。
自家建房材料造“公園”
健身路的周圍,有淤泥堆積的河塘、蒼蠅亂飛的垃圾場,還有雜草叢生的洼地。高岳正又萌生想法:建個小公園。
2006年,高岳正在當地村委的支持下先改造河塘,再建苗圃、培植花草樹木。幾年中,高岳正先后培植了上百棵櫸樹苗及四季花卉。在河塘的外圍,他還種了枸杞藤和木槿樹,“因為這些植物生長快,既綠化又可當籬笆,果實泡茶可養生。”
2012年,借丫河村創建江蘇省生態村之機,高岳正再出大手筆,建起了真正意義上的微公園。公園不能沒有假山,高岳正夫婦到丫河村周邊四處尋找被廢棄的石塊,到石材市場購買便宜的邊角料,然后親自設計,在樹林空地堆起了一座像模像樣的假山。
隨后,高岳正又用自家原本打算用來建房的樓板、水泥、石子等,在河道上建了兩座小橋。一座在大樹下,人們可在此乘涼、睡覺;另一座在陽光下,人們可在橋上打拳舞劍搞健身。河塘也被適度拓寬,河中有荷花睡蓮及觀賞魚。林蔭小道的左右既有菜園,也有苗圃,同時還有小竹林……
“投入4萬多元做得值”
“高老師的公園好,我們吃完飯總要去那里散散步,聊聊天,走上一圈心情也會格外好。”丫河當地一位居民告訴記者。高岳正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到公園里打掃衛生(如圖),每次一兩個小時,把造公園當健身,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好。
高岳正算了算,多年來他總共投入4萬余元,但給街坊鄰居做了實事,還實現了丫河橋附近環境的“長效管理”,他認為這件事做得值。
讓人遺憾的是,今年11月高岳正的老伴因心臟問題去世,如今他只能獨自一人管理小公園,但老人表示,自己會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