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敗是很奇怪的心理體驗,它總屬于成人,取決于你是否用一種疏離或嫌棄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現實。我在學校的時候,連個教學樓都沒有,大家都在瓦房里上課,學生食堂是一棟更大的瓦房,比教室高一點兒,但是要低于兩層樓的高度。當然,最糟糕的是廁所,學生廁所永遠臭氣熏天,糞便的產量相當驚人。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學校是充滿朝氣的:孩子們吃得多,拉得多。校園土氣,但是卻永遠都很干凈:沒有草坪,當然也沒有野草,早就被師生們給拔出了。
那時沒有塑料袋,也沒有飯盒。最后一節課鈴聲一響,你會看到很多條人影,迅速沖進食堂。很多人都從家帶了饅頭,在食堂的大鍋上蒸熱蒸透。饅頭都用網兜裝著,唯一有辨識度的,就是饅頭本身:媽媽蒸的饅頭,自己當然最熟悉。從這些饅頭中,也能看出學生家境的好壞,看出媽媽們手工的巧拙,總有一些好饅頭會被人捷足先登。找不到自己饅頭的孩子,就只好從食堂購買,這是一筆極不情愿的開銷。除了從家帶饅頭外,學生還要從家里帶小麥,到食堂換飯票和菜票。食堂的菜總是很清淡,如果認識打飯師傅的話,或許可以多分一片肉。
全鄉有6萬人,鄉一中就是整個鄉鎮的最高學府。大部分學生都會住校,晚自習后自己回宿舍睡覺。父親住的一間房子,同時兼我們的臥室、廚房和書房,它就在學生宿舍旁邊,中間只有一墻之隔。有些學生會在睡覺前過來討要開水喝,他們的開水要用一個暖瓶從食堂打,到了晚上,或者暖瓶碎了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沒水喝的窘境。對這些借水的學生,我們當時難以掩飾不耐煩:剛才你們不是有人過來倒水了嗎?到底要喝多少?但是最終,他們還是能成功,歸根結底,你無法拒絕一個找水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