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刀實槍”還是看上去很美
導師制倡導的師生互融,導生制追求的學生自治,多元化活動倡導的全環境育人,以及在專業學習上的多元選擇,如果無法實現這些制度指向,這種探索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宿舍不只是睡覺的地方”,“住宿學院以學生為本,專業學院以學科為本”,“讓學生既感受到大學校的氣魄,也感受到小學院的親密”,這些曾為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解決了發展矛盾的理念,的確讓人眼前一亮,但人們更為關注的,還是這種管理方式被賦予的新功能究竟怎樣實現。
“在國外,與住宿學院密不可分的一個概念是‘導師制’。”周滿生說。我國高等教育課堂規模大,學生與教師接觸機會少,一直以來都是高教發展的一個瓶頸。在歷史上,耶魯大學也曾面臨過類似問題,正是通過住宿學院和“導師制”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在耶魯大學,所有本科生分住在12所住宿學院內,學院會給每個新生指定兩位導師,一位負責學術指導,一位負責論文寫作。這些導師從各學科專業教師中選定,在住宿學院有固定的工作地點和時間,其職責有硬性指標規定,如負責學術指導的導師每星期應提供10小時的輔導,輔導方式為面對面交流。
目前,國內幾所高校雖引入了“導師”的概念,但是對“導師”一職的理解不盡相同,且大多沒有硬性規定。
汕頭大學至誠書院的“導師委員會”由各專業教師和社會人士組成,每一兩周舉行一次導師面對面活動,內容不完全預先設定,形式自由。
上海大學今年聘請了10位最受學生歡迎的教授、副教授擔任“駐樓導師”,他們以個別咨詢、主題研討和學術沙龍等形式,每周定期與學生交流,并與輔導員、管理員、朋輩導師和新生干部組成樓宇工作團隊,協同開展課外活動。
相比之下,西安交通大學崇實書院的導師制更為完善,規定導師每月指導每組學生兩次,每次時間不少于2學時,每組學生一般8至10人,指導的學業組不超過兩組。但是,這與國外住宿學院學生與導師約定時間、進行一對一交流仍有差距。
除了正式的交談、指導,住宿學院也會大大增加師生之間的非正式接觸。耶魯大學的每一個住宿學院,都設有一名院長和一名教務長,通常是德高望重或年富力強的教授,他們和家人一起住在學院內,通過與學生一起吃飯、喝茶、出席活動等,增進對他們的了解。
相比于“導師制”的模糊不清,強調學生自主管理的“導生”概念在國內高校推行起來更為順暢。所謂“導生制”,主要是一些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與低年級學生住在一起,對其學習和個人生活予以指導,幫助他們加強交往能力,確定個人專業發展方向。在耶魯大學,每100個學生對應有5到6個“導生”。
汕頭大學至誠書院利用宿舍大樓的特點,建立縱橫交錯的矩陣式團隊模型:7-8間宿舍橫向組成小型社區,這些社區縱向組成中型團隊,進而組成了書院的大型團隊。全樓共35個小區,每個小區配備一名“導生”,管轄20-30名學生。“導生負責的是小型團隊,團支部和團總支、黨支部就建立在小型團隊和中型團隊上,學生會和團委則代表書院的大型團隊。”至誠書院副院長陳文濱解釋說。
住在至誠書院的學生簡玉婷告訴記者:“小區有自己的QQ群,導生有時候經常召集大家一起吃飯喝茶,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原本樓道里有一塊空地,后來導生和大家商量集資買了沙發、茶幾,成為小區的活動場所。”
陳文濱告訴記者,導生在這里不是替老師處理雜務,而是可以提高自我、放手做事。例如,至誠書院學生調換宿舍的規定就是導生委員會討論制定的,按照該規定,住宿生只要在學期開始后一個月內向導生委員會提出申請,就有可能更換宿舍。
國外住宿學院里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又在國內高校中如何開展呢?
前不久,汕頭大學剛剛舉辦完團隊素質拓展訓練營,在249份反饋意見中,記者看到,一位第一次收到女兒家書的家長給書院來信說:“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學校還有那么好的傳統品德教育,作為家長,我感到無比安慰和放心。”
“寫家書”是至誠書院團隊素質拓展訓練營的一個環節。從2008年書院成立至今,汕頭大學先后組織團隊素質拓展訓練營、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營、古琴文化學習營、職業拓展特訓營等各類訓練營72期,參與學生超過5000人次。
“雖然只是一些課外活動,卻顯示了至誠書院的定位——專業學院提供專業教育,書院的主要責任則是教導學生學會做人。”陳文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