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尋求幫助
學會迅速、主動發聲
海外學子陷入因安全問題導致的困境時,可向當地警察局報案。專家提到,如果報警依然不能得到解決,那就要層層遞進,迅速向不同層次部門進行深一步溝通。此時,海外學子也可向所在國家的中國使領館求助——聯系電話也應該提前了解一下。姚佳麗說:“有一次,同學的包丟了。因為語言不通,報警時說不清楚。警局就幫我們聯系了中國大使館。大使館出面幫我們溝通交流,在警局完成了立案。結果真的找到了遺失的包和證件。”
專家建議:學子在外,要加強安全防范意識。應該盡可能地不讓傷害發生,做好預防工作。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的網站上有很多求助方式,包括駐外使領館的電話、當地一些法律求助信息的介紹等。學子可以在專業的網站上查詢有效信息。如果人身安全和利益受到侵害,也可以聯系當地華人社團或公益機構尋求解決途徑。要及時去解決問題,千萬不要讓問題沉淀。忍氣吞聲將助長惡勢力的囂張氣焰,形成惡性的循環,最終可能引發更多、更大的傷害。
遇事避免情緒化
合法合理維權
留學生在國外人生地不熟,遇事容易慌張。在受到侵襲而求助無果的情況下,很容易情緒失控,往往不能選擇合理合法的渠道去解決問題。
當意外發生后,情緒激動地指責或者發泄,于事無補甚至會“忙中添亂”。專家說:無論在哪里,當我們遇到不法侵害時,應向司法工作者、法律援助服務人員甚至律師團體尋求專業意見——無論何時,這都應該是學子的首要選擇。該訴諸法律的,一定要走相關程序。
另外,一些學子還會進入一個誤區:不是用所在國的法律思維、知識來維權,而是以國內的道德和法律觀念去衡量外國人的行為和遇到的麻煩。?這常常導致自以為很有道理的事情,最后的責任卻落在自己頭上。所以,專家的建議是:在開始學業的第一個月內,不妨先用幾次喝咖啡、曬太陽的時間,通過自學、聊天的辦法,多掌握一些當地相關法律常識;在遇到麻煩后,補充查詢、學習、請教,了解相關的案例。
并不是所有的報警都能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子可能會選擇將事件傳至網絡,尋求支援。李佳妍說:“受到侵害后,保持理智很重要,要尋求正常的解決渠道。如果真的別無他法,可以上傳網絡尋求國內外網友的幫助。但網絡傳播有利有弊。網絡上很多類似的表達內容都有片面、局部甚至夸大的現象。所以,要把握好分寸,可能會誤導網友的表達不能盲目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