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李奕介紹說,由于北京16個區縣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情況,因此,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方式上,也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
一是“市級項目推動”,即市級推動的城鄉一體化辦學項目。從2012年至今,北京用3年的時間在全市相繼建成了65所城鄉一體化學校。其中,豐臺、大興、昌平、房山分別擁有6所,朝陽區擁有7所。
除了市級項目外,各區縣也積極引進城區名校。除了東城、西城、海淀三區是內部優化、少有引進之外,其他所有區縣大都引進名校辦分校、城鄉一體化學校、引進高校資源辦分校等。“實踐證明,此舉的確是快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捷徑。”李奕說,在被引進的優質教育資源中,北師大是高校中多次被引進的“大戶”。比如,朝陽、豐臺、石景山、順義、大興、昌平、平谷、密云等8個區縣共引進了17個北師大附屬中小幼分部。
二是“本土整合模式”,即區域內資源共享、教師交流。東城區采取“學區制”,全區劃分為8個學區;西城把全區劃分為11個學區,同時組建了15個“教育集團”;海淀采取“一校多址”;豐臺、房山建設“教育集群”;大興、延慶的“協作區”;順義的“聯盟組團”等,核心都是打開學校大門,在區域統籌下建立共享共研的新平臺。
與城鎮差距較大、距離較遠的遠郊區縣,并沒有照搬城區學區制改革,而是創造性地推出超越地理概念的“學區”,將山區校、川區校、城區校聯手,結對幫扶,抱團發展。例如,平谷以課改為紐帶,組建教研基地聯盟;延慶組建八大協作區和1個高中聯盟;密云建立城區教育聯合體、城鄉聯辦手拉手、以辦學特色為核心的聯盟校。
三是“跨區合作模式”,即穿越區際邊界的深度合作。如石景山與北師大合作繼續研發“綠色教育”理念和模式;通州將與東城、北師大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師生交流、跨區選課和戰略研究、質量監測等實質性合作;懷柔、延慶繼續與城區優質校“手拉手”,懷柔所有學校與西城優質校對接。
“這三種模式的結合,打出了擴大供給的組合拳,不僅擴大了優質資源的輻射面,也生成了新的研訓資源,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成為內涵發展的增長點。”李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