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投胎”
——我和高考志愿的那些事
常言道:七分考,三分報。十多年的寒窗苦讀,走出高考考場后,我們將要在十多天的時間里,決定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難怪有人把高考填報志愿稱為人生的“第二次投胎”(第三次是就業,第四次是結婚)。這種說法或許有些夸張,但志愿填報確實關乎我們人生走向的一件大事,值得我們高度重視、慎重選擇。
考得好,有時不如報得好。本期封面縱深,早報記者采訪多位往屆的高考生,聽他們講述填報志愿的經驗和教訓,希望給考生及家長一些有益的借鑒。同時,記者也邀請了泉州知名的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從更專業的角度為本屆考生的志愿填報出謀劃策、指點迷津。
有人準備充分壓線考上心儀大學,有人一時賭氣選擇遠方不知名院校……多名不同年齡的往屆高考生講述“我和高考志愿的那些事兒”
遺憾?慶幸?回眸志愿填報 “過來人”有新感悟
網圖
“如果我知道現在這個行業如此‘沒落’,當初怎么也不會填報那個志愿的!”
“雖然現在工作還不錯,但沒有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還是留下了一輩子的遺憾!”
“我畢業于重點大學,如今收入是遠不如當初選了金融、電力等熱門專業的普通高校同學了。不過我不后悔,因為大學四年學到了很多‘好東西’,一生都受益。”
……
即將填報志愿的考生們,往往要面臨三大難題——選擇現實利益還是個人興趣?選擇好的學校還是熱門專業?選擇省外還是本省?早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些有故事的“過來人”。這個時候,不妨聽聽他們的說法,或許有助于您更好地作出選擇。
興趣優先VS現實為重
【興趣派】
喜歡人文社會學
專業冷門也堅持
受訪者:彭同學,英國留學生,參加2010年高考
“班上三四十個同學大多是專業調劑調過來的,像我這樣一心想學社會學的幾乎沒有。”彭同學是蘭州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社會學專業的高才生,她以自己的專業為傲。
2010年高考,省排名800多名的彭同學順利投檔第一志愿蘭州大學社會學專業。當時以她的成績,投檔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會計學等熱門專業完全沒有難度。
“我爸爸自己經營一家小企業,原本想讓我學習管理或者會計,以后可以在他公司幫忙,但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太功利了,大學的專業一定要學自己喜歡的。”
彭同學成績優異,大學期間拿了三次國家獎學金,做的社會調查與論文多次獲得省級甚至國家級獎項。畢業時,她放棄保送北大社會學碩士的機會,最終拿到了在英國排行前十的巴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現實派】
高中就瞄準職業
寧復讀不改初衷
受訪者:王先生,供電公司員工,參加兩次高考
“當時想好了,就要學電氣工程專業,報不上就復讀。”王先生說,自己經歷了兩次高考志愿填報,每一次都沒有“二心”,主要緣于家人已幫自己做好了職業規劃。
王先生的家人多在供電公司上班,大多數人眼中電力行業薪資高、福利好,家人提前幫他謀劃,他也認定大學一定要學電氣工程專業。
2006年,王先生參加第一次高考,因理綜發揮失常,成績比本一投檔線561分少了21分。他第一志愿報考外省的一所本二院校,但沒有被錄取,于是選擇復讀。
第二年,王先生發揮正常,本一投檔線562分,他考589分。最后他第一志愿報考福州大學電氣工程專業,該專業的投檔分是578分,王先生順利上榜。
一畢業,王先生沒有“走彎路”,順利地進入供電公司工作。幾年下來,他覺得自己當年的堅持是對的。
【點評】 建議考生要對自己的個性、優缺點有充分的認知,如果你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并且有清晰的未來規劃,當然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如果有自己的理想但沒有清晰的規劃,愿意承擔現實利益層面的損失,那你也可以“不走尋常路”;而如果你總體上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那還是考慮選擇一個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畢竟經濟收入的重要性對于絕大多數成年人是不言而喻的。當然,專業熱門以及就業前景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選擇時需要作出較為準確的預判。
高考志愿怎么報?不少考生既興奮又迷茫。
學校名氣VS專業熱門
【名校粉】
避開省內北上廣
踩線上985院校
受訪者:王同學,在讀學生,2014年參加高考
去年高考,泉州理科生王同學成績615分,全省排名3670,處于中上水平,他傾向于報985工程大學,選擇北上廣或者省內985高校,被錄取的難度十分大。填報志愿時,王同學做了妥協,院校所在地在東南、中部甚至遠一些的北方都可接受。
最終,王同學在投檔時填報了吉林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中南財經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這幾大院校。最終,吉林大學最低投檔分602分,法學投檔分615分,他順利投檔吉林大學第一專業法學。
“吉大是個好學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福建的投檔分稍微低一些。”王同學介紹,當時指導他填報志愿的老師幫她分析,法學專業錄取分數在吉大各學科中排列中下,超過院校投檔分數5分左右,自己以超過13分的成績投檔吉林大學,留有余地,順利錄取發揮了分數的效益最大化,上了個“好大學”。
【專業粉】
執著專業妥協學校
現在想想有點后悔
受訪者:蘇同學,在讀學生,2014年參加高考
“當時一心想著學經濟,報考學校時‘妥協’了。如今發現,學校似乎還是比專業重要一些。”蘇同學回憶說。
蘇同學的高考分數是626分。他認定自己要學經濟,尤其想去上海,前三個志愿分別填了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專業都是經濟類,“經濟專業分數往往較高,像華東師范大學還是因一分之差沒被錄取”。
最后,蘇同學被第四志愿四川大學錄取。他說,自己原先從沒想過要去西部讀書,因為他一心想學經濟,就選擇錄取概率大的而不是自己最心儀的學校。
但經過一年的學習,蘇同學覺得如果再讓他選擇一次,他傾向于學校比專業重要一點,“雖然四川大學全國排名很靠前,但優勢在于學術研究,和我們本科生關系不大,我以后也幾乎不會留在四川發展”。
【點評】 一般說來,好的學校師資、學生素質會更強;但在就業方面,熱門專業有一定優勢。如果你有計劃讀研甚至出國深造,一所優秀的綜合性大學能夠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與讀研機會,申請出國留學時也能加分不少。
有“過來人”提供一個“曲線救國”的好方法:沒考上好的學校,可以選擇復讀或考研;考上好的學校但專業不理想,很多學校允許你大一結束后重新選擇專業。
省內留守VS省外走走
【留守族】
讀書16年未離家鄉
感覺少了大學味道
受訪者:小妍(化名),媒體工作人員,2006年參加高考
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家鄉泉州,電影《致青春》里大學的各種美好,小妍覺得聽著更像是“別人的大學”。
小妍2006年參加高考,記憶中考了530多分,超過本二線十多分。以她的分數本一批學校指望不上,只能選本二較好的學校。
“要上大學了,也想出去走走。”小妍填報了四川外國語大學,但長輩們還是不想讓她往外跑,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后,她填報了泉州師范學院,留在了泉州。
一個班50多人都是福建人,大部分來自大泉州,那種“來自五湖四海”的感覺和不同文化碰撞的機會是沒有了,“小妍說,自己每周都回家,和上中學時差不多”。
畢業時,小妍也很少體驗到同學間離別的傷心,“畢業后大家也都在省內工作,還是經常聯系和見面”。
“雖然上大學沒走出去少經歷了很多,但畢業后同學們大部分還在一起,有需要時能相互照應,工作上可能會順利一些。”小妍說。
【高飛族】
省外名校貼金
找工作so easy
受訪者:陳同學,2011年參加高考
2011年高考之際,陳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進西安交通大學。四年過去了,盡管今年號稱史上最難就業季,不過她一點壓力都沒有,截至目前,她已經收到了省內外多家大型國企或拔尖私企的offer。
“廈大的經濟金融號稱全國前三,當時我家里極力建議我去報考,保準能上。但我想,從小到大都在省內,如果大學不出省,豈不是一輩子都要在省內待著?最后我報考了西安交通大學,學校氛圍好,學習很帶勁,找工作也因學校名氣大,頗受歡迎。”
到了西安,陳同學覺得自己的世界大了許多,能夠接觸到不一樣的人和事,開闊視野,而遠離父母,生活和學習上的事都要自己處理,也能強迫自己更快獨立,“就應該趁年輕多出去走走,增加閱歷”。
【點評】 省內上大學,易于積累人脈,利于日后發展;省外上大學,開闊視野,增加閱歷。如果你充滿“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懷,那么高考后到省外高校讀書不失為一次難得機遇。當然,你得想明白,如果畢業后回本省工作,那你可找不到那么多的學長師兄了。
在此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省外二本或專科學校,必須了解清楚再選,避免誤上“野雞大學”,留下終身憾事。
分數剛上投檔線 壓線進心儀大學
受訪者:張同學,在讀學生,2014年參加高考
“很湊巧,去年南京大學在福建省招收的學生有十多人壓線,而我也是其中幸運的一個。”張同學說,除了運氣,自己也是掌握了情況、有一些把握后再填報的。
去年張同學高考650分,排全省544名。成績出來后,他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與高校招生辦聯系,將各高校錄取的分數分層次整理,找出自己當年位次和分數適合填報的院校及專業范圍。
張同學最后選定南京大學作為第一志愿——該學校的綜合排名在全國第十。能保證報考上嗎?張同學和老師都覺得有點懸。為此他特意去參加南京大學在泉州的宣講會,通過招生老師的介紹,他了解到,位次在全省前600名是可以報考上的,但最好不要報考經濟類等熱門專業,因為它們錄取的最低分往往比其他專業錄取的最高分還高。
“我最后選了材料類,也不太清楚它具體學什么,只是大致了解到它還是有些潛力。”張同學說,抱著“搏一把”的想法,他填報南京大學材料類。
“上了,一分不差。”錄取結果出來后,張同學也沒想到,錄取分和自己的高考分一樣——南京大學在福建招收的50名學生中,有10多人壓線錄取,排名都在570名前,“還好有準備在先,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分數”。
泉州知名高考志愿填報專家建議考生——
“像找對象一樣,親力親為填志愿”
高考結束后,有不少考生抱著“我負責高考,父母負責填志愿”的想法,幾乎完全處于放松狀態,整天沉迷于電腦游戲、聚會玩樂中。也有一些考生,對于報考志愿時應先選專業還是院校等猶豫不決。
“填報高考志愿,很多人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就像找結婚對象一樣,一定要自己親力親為。”日前,泉州知名高考志愿填報專家楊老師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志愿填報,考生一定要參與其中并且“主導”,父母的建議只能作為參考。
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 潛能可能會發揮80%
近年來,由于收到就業壓力的影響,許多考生忽略了自身興趣、能力、性格的特點,盲目選擇了那些“熱門”的專業。“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就業后潛能可能會發揮80%;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或許連20%都發揮不了。”楊老師說,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日后的就業一定要考慮,但也要兼顧自己的興趣、性格等,根據自身特點綜合填報。
楊老師說,選擇適合自身優勢、特點的大學和專業,是高考志愿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職業生涯的基礎,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生的揚長避短。對于每個人來說,改善不足之處,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固然重要,但是成功的捷徑不在于改善不足,而是發揮長處。了解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了解自己、把握自己是生涯規劃的基礎。
每個人都希望選擇一個最好的大學和專業、最好的職業,而在我們的志愿選擇、職業選擇中沒有最好,因為對任何一個個體來說,合適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即符合自己的興趣——“我喜歡”,適合自己的性格——“我適合”,匹配自己的能力——“我擅長”,這就是最好的高考志愿、最好的生涯規劃。
學校與專業哪個優先? 取決于自身條件和規劃
學校與專業,歷來是兩難的選擇。每年都有許多考生家長在志愿填報的時候,為是以學校為主,還是以專業為主而糾結頭痛。楊老師說,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兩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像生活中的圓桌和方桌一樣,不存在好壞之分,關鍵取決于你具備的條件和人生規劃。
這個問題具有兩重性:你要先看看所選擇的是一所什么樣的大學。如果是“985”工程、“211”工程這類名牌大學、部屬院校,它往往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條件。那么,就可以先考慮進院校,再考慮專業。因為這樣的大學還有很多其他的機會:有些大學是分大類招生的,在基礎學科學完以后,再來分專業,那么,你還有選擇的機會;有些大學還有轉專業機會等。反過來,如果你所選的院校并非是“985”工程、“211”工程或者重點大學、部屬大學,而是專業類的大學,那么,你就應該選擇讀這所院校最強項的專業,或者較好的,有特色的專業,也即以專業為主。有些普通大學的專業在行業中是佼佼者,專業實力雄厚,甚至比一些名牌大學的專業出色。另外,專業直接關系著未來的職業,對于有明確職業意愿的考生來說,選擇與職業聯系的專業不乏是一種明智的思路。
楊老師建議,當考生遇到學校與專業兩難選擇時,應把握一個前提:看你以后人生的發展、大致的方向是什么。如果大學畢業就想就業,那么,專業的選擇是比較重要的。而如果想出國或想考研究生,就可以對專業的要求有所放寬。
如何看熱門冷門專業? 要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
雖然說專業的“熱門”與“冷門”的形成,歸根到底是報考人數的多少決定的,但它深深地打上了不同時代、時期的烙印。楊老師說,熱門與冷門有時候很難把握,但有幾個因素是可以考慮的。比如說熱門專業,可以分為持久熱、發展熱、時髦熱三種熱門。
持久熱:即不管現在還是以后一段時間都是相對持久的,不會因為別的原因而改變。比如建筑學、機械電子工程、電氣信息類專業等,都是屬于比較持久的熱門專業。但是,這種可以持久的熱門專業不止你知道,地球人都知道,誰都想去擠。那么,你要選擇,你就應該對自己有個評估:我能不能在這個行業中走得比較前面?如果不行的話,那就要慎重考慮了。
發展熱:像車輛工程、物流工程、金融工程、物聯網工程、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航天航空等都是比較有發展前景的熱門專業。
時髦熱:在一定時期內因社會經濟發展形成了較大的需求,結果,一哄而上,若干年后,形勢急轉而下。如生物工程,這個專業是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才能發揮出專業光彩的。可是現在它增長的速度太快了,達到了院校理科學生總數的30%,這么多人都在讀,但沒有那么多東西需要研究。如法學專業,國家司法考試難度大,就業門檻高,近年報考逐漸降溫,那么,選擇的時候還是要慎重考慮。
總之,冷門與熱門的關系要自己處理好,要以發展的眼光來對待。關鍵是,考生自己心中要有數:我喜歡什么?我適合什么?我擅長什么?
【相關新聞】
本科畢業生中,什么職業最賺錢?
互聯網開發及應用收入居首
日前,在北京發布的一份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調查報告稱,2014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1%,畢業半年后平均月收入3487元。跟蹤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在畢業三年后收入翻番,大學教育的長期回報明顯。
從從事的職業類別和行業類別來看,2014屆本科畢業生中,月收入最高的職業類別是“互聯網開發及應用”(4582元),其次是“計算機與數據處理”(4562元)。從行業來看,2014屆本科畢業生中,從事“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4304元),其次是“金融(銀行、保險、證券)業”(4291元)。從用人單位的性質來看,去年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后收入最高的單位是“中外合資、外資、獨資”(4203元)。
從更長的時間段觀察,2011屆本科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后,收入最高的職業類別還是“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平均月收入為8289元,畢業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職業類別是“中小學教育”,平均月收入4543元。
選專業指南
第一種方法:
按性格選專業
選專業指南 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一類是性格外向的,愛說、想說、敢說,這種孩子適合報政、經、管等所謂的社會學科;
一類是性格內向的,不愛說,不想說,不敢說,這種孩子適合學文、史、哲這些研究性的;
一類是動手能力特別強,愛動、好動,這種孩子擅長學工科;
還有一類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建議學理科。
家長可以對照著看一下自己的孩子特別突出的是哪一項或者哪兩項,根據這個和孩子的興趣愛好圈定孩子報的專業,這是一種參考方法。
第二種方法:
按排除法選專業
我國高校現行有12個學科門類,它們是:(1)哲學;(2)經濟學;(3)法學;(4)教育學;(5)文學;(6)歷史學;(7)理學;(8)工學;(9)農學;(10)醫學;(11)管理學;(12)藝術學。
首先讓孩子確定是學哪一個大類,大多數孩子還是比較好選的。當選好了大類后,再把大門類下的學科列出來,讓孩子選。如果不好選,可以采用排除法,把不喜歡的排除。
當然,家長得找各專業的相關知識給孩子,供孩子參考,不能不了解而隨意選取。各專業相關知識大致包括5個方面:
1.了解專業內涵;
2.了解課程設置;
3.專業的就業方向;
4.專業的就業形勢等情況;
5.本專業將來有無讀研的必要。
第三種方法:
看興趣愛好等選專業
1.根據孩子興趣、愛好、志向等選專業,可以用職業測評,看看以后適合干什么,要知道自己大學畢業以后的去向。是考研?是出國?還是要就業?給自己一個清晰的職業定位,別盲目跟風,追求熱門。
2.還要考慮自己孩子的身體狀況。考生的身體狀況直接影響錄取,考生應參照教育部和衛生部制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自己的體檢結果填報志愿,對因身體條件學校不予錄取的專業,或者考生不宜選報、就讀的專業,要謹慎填報。
3.家庭經濟條件。就是看自己的家庭經濟承受能力,這也是填報志愿必須考慮的因素,要了解學校和專業的收費標準。
4.家長的人脈關系。也就是此專業家長可不可以為孩子將來就業提供渠道支持。(本期執行 趙鵬云 許奕梅 麥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