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40多名學生家長坐在廈門市安兜小學的教室里參加培訓,來者幾乎都是外來務工人員。
這是廈門市正在試點的“家長培訓提升班”的一堂課。試點項目選在城鄉接合部的安兜小學開展,與校長湯麗瑩的努力不無關系。作為廈門市2012年引進的外來名校長之一,來自長泰的湯麗瑩從學生閱讀、文明禮儀以及教師專業發展三方面入手,大展拳腳,附近社區和家長已經成為安兜小學的粉絲。
廈門市近年來花重金下大力氣引進外來教育人才,不遺余力,成效明顯。登“鷺”而來的這些“外來名師、名校長”,被廈門的哪些魅力所吸引?他們的教育理念又能給廈門的教育帶來怎樣的變化?4月中旬,廈門市湖里區再次砸金1000多萬元向全國公開禮聘30名高層次教育人才,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外來名師、名校長“如何念經”“經念得如何”的關注。
名師為何而來
1000多萬元,求30名人才!4月中旬,廈門市湖里區教育局發布公告,面向全國以優惠政策禮聘高層次教師。一個區一口氣招收30名高級人才,對特級教師開出每人56.25萬元薪資的特殊政策,這樣的氣勢并不多見。
以優惠政策引進高層次教育人才,廈門市已經試行兩年,引進17位名校長、名師。2012年,湖里區開了個頭,引進5名中小學優秀校長和3名優秀教師。此后,翔安、海滄、思明等區也都紛紛出臺引進措施,開出的條件一個比一個誘人。其中,海滄區去年招聘開出的優惠條件最為耀眼,名校長5年各種補貼最高可達70萬元;而湖里區今年開出的人才價也比兩年前漲了六成。
截至5月12日,湖里區此次招聘已收到了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報名者,咨詢者更是絡繹不絕,其中不乏非常優秀的外地人才。招聘禮遇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從外地引進來的名校長、名師們并不是沖著錢來的,促使他們在中年時“拉下面子”參加考試、開始新一段人生的是廈門的教育和廈門的環境。
湯麗瑩2012年被引進到廈門,成為湖里首批引進的5位外地名校長之一。那時候,以50萬元引進一位校長,在廈門還是頭一遭。湯麗瑩坦言,說一點都不為50萬元所動有些矯情,但“選擇跳槽主要還是看中廈門的舞臺更大”。
這幾年,廈門教育在全省名聲越來越大,集聚了各地市的優秀教育人才,加上所處地理位置特殊,視野也更加寬闊,這些促使現任禾山中學校長林文權果斷投入廈門教育大團隊。
湖里區教育局局長陳媛告訴記者,“以他們在當地的地位和名望,以及當地的物價水平,他們在當地也如魚得水”。而且,50萬元,跟蘇州、上海等城市比算不上“重金”,就廈門的房價而言,更是杯水車薪。“舞臺和理想,應該是他們最主要的跳槽理由。”
陳媛認為,無論是從工作角度還是從個人專業發展角度,廈門能夠給予他們的發展空間肯定更大。
名師帶來什么
記者了解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湖里區教育局此次的招聘計劃一開始只申報10人,結果區委、區政府覺得不夠,一口氣增到30人,“還是覺得少了點”。
陳媛說,湖里區教育已經發展到一個關鍵時期,需要再加把勁,把學校辦學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高層次教育人才就是“那把火”。
此外,一批新校的建設也需要補充一批有經驗的骨干教師來進行傳幫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帶出一支高質量的教師梯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廈門教育界的這些“外來名師、名校長”還是“很會念經”的。他們被“空投”到位后,學校的變化有目共睹。
當時才37歲的湯麗瑩將校長、特級教師、小中高職稱等集于一身,或許就是她被選中的原因,而當時她面對的是一所學生幾乎全是外來工子弟的薄弱校。她說,外來工子女基礎差,但反過來提升空間也大,而更主要的是學校年輕教師多,容易接受新理念。
“從教師隊伍入手”是學校改變的第一步。她提出的“微培訓”課題,細到如何管理班級等細節,使得教師在師德和教學技巧方面得到快速而專業的成長。學校還開展針對家長的培訓,并充分挖掘體育老師的價值,在體育方面打出特色。
禾山中學美術教師林再福是著名畫家。校長林文權抓住這個優勢,在高中部開辦美術特長班,帶領禾山中學走上特色辦學的道路。2013年,禾山中學美術班39名學生,有36人即逾九成學生上了本科線。
據介紹,海滄去年共引進4名名校長。事實上,海滄的教育也嘗到了引進名師的甜頭。2000年,數學特級教師肖學平被引進到海滄實驗中學,便推行“進步值”,即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只要和自己原來比有了進步,就會得到獎勵。隨后,學校的發展進步就像是“坐直升機”——2005年從還未被定級的學校,越過省三級達標學校,直接被評為省二級達標學校,2006年又晉升為省一級達標學校,兩年跳了三級。
海滄區教育局綜合科的徐劍波認為,通過名師帶動,區域內老師的標桿提高了,“三年前,海滄曾出現一批4人被評為特級老師的喜訊,這是非常難得的”。
在陳媛看來,外來名師、名校長來到廈門,首先讓本地的老師、校長產生一種壓力。他們帶來的猶如一股清風,將他們原先的教學、管理經驗跟廈門教育的平臺相結合,能夠與本地名師、名校長產生一種“理念碰撞”,彼此共同進步。而從更高的意義上來說,這些教育人才還在廈門跟他們原先供職的地區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讓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共享。
如何看待名師流動
各地出臺優惠政策引進名師,反映出目前的教育人才競爭已進入更深的層次。在優質教育資源深受歡迎的今天,以校長為代表的教育領軍人物必將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有教育人士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將進一步增強競爭意識,促使一批有較高水平的教育名家、教育管理人才脫穎而出。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些“外來名師、名校長”既然能夠被吸引到廈門,也可能被更大的平臺“挖走”。廈門就有個別區出現人才外流現象,既有本土名師、名校長“跳槽”到外地,也有引進的外來名師、名校長被別地挖走的現象。
“這是很正常的人才流動。”陳媛說,政府要做的就是把“池”挖好,盡力給名師、名校長提供足夠大的平臺,讓他們施展才華,并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多關心他們,“對于合情合理的要求,給予大力的支持”。比如,有的校長甚至可以點將,提出“我想讓某某人來跟我搭檔”。在資金支持上,校長們提出要用錢,只要是合理的,都會撥付。
“這些年,整個社會的人才流動都在加快。優秀校長是人才,從外地到廈門,再從廈門到外地都很正常。”一位“外來校長”說,“一個人在一個位置干得久了,后面的人沒機會,容易造成人才積壓。人才跨區域流動,遠比近親繁殖好!”
廈門大學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導師鄭啟五認為,發展教育,除了重金招聘名師之外,還要破除學校官本位的體制,培養尊師重教的氛圍,為名師和一線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激發他們的潛能。(記者 林澤貴 林世雄)